现场
5月24日上午,袁隆平同志遗体送别仪式在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铭德厅举行。
送别仪式现场庄严肃穆,哀乐低回。铭德厅正厅上方悬挂着黑底白字的横幅“沉痛悼念袁隆平同志”,横幅下方是袁隆平同志的遗像。袁隆平同志的遗体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身上覆盖着鲜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据湖南日报客户端消息,湖南省领导和老同志在袁隆平同志遗体前肃立默哀。
许达哲、毛伟明、李微微、乌兰、杨正午、王克英、胡彪、黄兰香、王双全、谢建辉、张剑飞、张宏森、李殿勋、王成、吴桂英、刘莲玉等省领导和老同志在哀乐声中缓步来到袁隆平同志的遗体前肃立默哀,向袁隆平同志的遗体三鞠躬,并与袁隆平同志亲属一一握手,致以深切慰问。
另据央视新闻客户端5月23日消息,5月22日下午,受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委托,湖南省委书记许达哲专程看望了袁隆平同志的家属,转达习近平对袁隆平同志的深切悼念和对其家属的亲切问候。
习近平高度肯定袁隆平同志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向袁隆平同志学习,强调我们对袁隆平同志的最好纪念,就是学习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高贵品质,学习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风范。
袁隆平同志家属对习近平的关心厚爱表示衷心感谢,表示要继承袁隆平同志的遗志,努力工作,奉献社会,绝不辜负党和人民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怀。
今天
我们送别他
更怀念他
5月24日8时40分,长沙明阳山殡仪馆吊唁厅外,群众献花送别袁隆平院士。
一万多束花,很快被订购一空
24日早上7时许,明阳山殡仪馆,忙了一个通宵的花店老板声音有些嘶哑。数百束鲜花,几分钟就被带完。这位花店老板告诉记者:“这两天鲜花断货,从江苏订的花,今天凌晨2点送到店里,有一万多束,很快就被订购一空,订花的来自全国各地。”记者在现场看到,每束鲜花上都有一张卡片,上面写满了对袁老的缅怀哀悼之情!
一名从山西太原的民众专程来到长沙明阳山殡仪馆为袁隆平院士送行。
外卖小哥一次送来6份网友的心意
24日上午8时30分,许多人手持鲜花,有序前往殡仪馆。美团小哥陈师傅带着6份订单赶往市民吊唁厅。他的手上有菊花、稻穗与写着“山河无恙,感恩有你”的卡片,这些订单来自广东、上海、河南等地。陈师傅告诉记者,昨天,他一共送了4趟,代表着近30位网友的心意。
来吊唁送别的群众打印出袁隆平院士的图片,缅怀追思!
袁老,您看
这些都是属于您的花海
花束的小卡片上
全是我们想对您说的话
说话算话
我们都乖乖把饭吃光了
5月23日中午,华中师范大学桂香园食堂,许多大学生把饭吃得干干净净。“做好光盘行动,杜绝浪费,吃好每一餐,乖乖把饭吃完”,大学食堂里的这一幕幕,让人动容。
网友晒“光盘”照悼念袁老
袁隆平的这些老照片,看着看着就哭了……
这是年11月,袁隆平(右三)和同事李必湖(右一)在观察杂交水稻生长情况。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全国有19个省、市、自治区先后组成科研协作组,开展群众科学实验,成功地育成了杂交水稻。新华社记者孙忠靖摄
上面这张照片
拍摄于46年前
那时的袁隆平45岁
他穿着一身朴素的衣服
站在阳光洒过的、金风涌起的稻浪间
他意气风发
执着地将他的梦想“捧”在手心
他认真专注
像那片天一样纯净澄澈
那时候
他毕生所追求的事业
早已起航
……
上世纪70年代
袁隆平团队在海南岛
发现一株天然的雄性不育野生稻
通过全国大协作
将三系法杂交水稻配套成功
被称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年3月21日,全国科学大会上,湖南省代表袁隆平在小组会上发言。新华社记者刘少山摄
年
袁隆平带领研究组
育成具有根系发达、穗大粒多等优点的
强优势杂交水稻
年
杂交水稻迅速扩大到万亩
并在全国范围
开始大面积应用于生产
湖南省农业科技人员袁隆平(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右)、李必湖在观察杂交水稻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孙忠靖摄(年发)
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个
在生产上成功利用
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
中国杂交水稻育种学家袁隆平(左三)和国际杂交水稻育种培训班学员一起参观湖南省水稻研究所高光效育种技术。新华社记者王平摄(年10月3日发)
年10月,我国第一个研究杂交水稻的育种家、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袁隆平(左二),经过10多年刻苦的研究实验,在有关科研单位的协作下,攻克了制种关,使杂交水稻的研究获得全面成功,为水稻增产开辟了新的途径。新华社记者王平摄
年
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
取得突破性进展
大面积推广
中国独创
新华社记者蔡国胜摄。年7月16日发
年开始实施的
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
在基础理论和品种选育方面
都取得较大进展
袁隆平教授在观察两系法杂交晚稻结实情况。新华社记者殷菊生摄
分别于
、、、年
实现了大面积示范亩产
、、、公斤的“四连跳”
年10月9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湖南湘潭县泉塘子乡的一个超级杂交稻示范田里。新华社记者丁文杰摄
袁隆平在实验田观察水稻长势(年5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赵众志摄
年11月2日上午
湖南长沙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年届九旬的袁隆平透过大屏幕
盯着公里外的稻田
氛围有些紧张
他等待的是一场考试的结果
考生是水稻
分数是亩产
年11月2日,袁隆平院士在位于长沙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与测产现场进行视频连线。新华社记者陈泽国摄
中午
结果出来了
双季稻亩产实现了
“公斤高产攻关”的目标
超世界纪录
“非常满意!”
几天后
记者采访袁隆平时
他还很兴奋
……
上世纪60年代
袁隆平科研团队开创杂交水稻研究以来
中国已经实现
从三系到两系
再到超级杂交稻的
三次重大技术创新
在年那张照片的45年后
年
我国谷物自给率超过95%
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
达到公斤左右
比年新中国成立时的公斤
增长了%
水稻以约占粮食总面积25%的播种面积
贡献了近32%的产量
其中50%左右是杂交水稻
这些粮食
养活了数亿人
挨过饿的袁隆平
曾说过他的梦想:
让人们吃上更多的米饭
永远都不用再饿肚子
他用一辈子
从南到北
辗转在中国
从北半球到南半球
奔波在世界
……
年1月31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右)为袁隆平(左)颁发年“马哈蒂尔科学奖”,表彰他在热带农业发展领域的贡献。新华社发
在年那张照片的46年后
袁隆平
这位九旬高龄
还奔忙于田间地头的老人
安详地离去
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翻开课本
我们能看到他的照片
他和水稻总是在一起
无论岁月留下多少痕迹
走过万家烟火的夜晚
家家飘起饭菜香
我们又会时常念起他
从吃饱每顿饭
到端牢中国人的饭碗
这条路上
遍布他的足迹
耕耘始终如一
所以饱满
梦想念兹天下
所以伟大
禾下乘凉梦,仓满无饥恐
粒粒皆辛苦,后辈不敢忘
袁老,一路走好!
综合自湖南日报、央视新闻、澎湃新闻、潇湘晨报、三湘都市报、
西南大家、封面新闻、新华社等编辑:依依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