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我和我的父辈》,颇有感触。
在《乘风》中,冀中骑兵团团长马兴仁,从军后根本顾不上老婆孩子。后来儿子马乘风也加入部队,马兴仁对儿子无比严苛,非打即骂,儿子渴望父爱,却见到的都是父亲铁血的一面。最终,儿子乘风为民牺牲。
在《诗》中,父亲是火箭研发人员,早出晚归,还不敢跟子女明说自己的职业。母亲是火药雕刻师,更是危险重重,他们将时间都贡献给了国家航空航天事业,很少能陪伴孩子。长大后,小女儿成了航天员,近距离去感受父亲最向往的天空。
在那困难的年代,父母都忙于工作,极少有大量时间陪伴孩子,没有睡前故事,没有谈话的艺术,但儿女们却个个成才。
反观现在的孩子,动不动就厌学、叛逆,究其原因,十个专家,有九个会说: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父母要抽出时间,高质量地陪伴孩子,多跟他们沟通,孩子才能不长歪。
是现在的孩子太脆弱了么?如果把现在的孩子放到当年的情况下去成长,他们是否也会,因为没有父亲的陪伴,而出现诸多问题?
当然不会,因为环境不同了。在当时的环境下,孩子即使没有父母在身边,也能成长为栋梁之材。原因有三:
1、大自然的疗愈在《乘风》中,骑兵团没有战事时,就会下地干活,帮老百姓抢收。平时的生活场景就是田间地头,那个年代,孩子是跟大自然在一起的,深度融合。
在《诗》中,孩子生活在沙漠中,那也是一种自然,虽然寸草不生,但也有沙漠植物能活下来,所以他们骨子里就有一种坚强不息的劲头。
可现在呢?我们的孩子生活在钢筋混凝土之中,每天上学放学,入目的都是“死物”,唯一的绿色就是路边的绿化带了,但也被限制了生长空间,与原野上的野草,不可同日而语。
《与孩子重回自然》一书中提到:当代儿童面临与大自然的严重脱节的问题,这种“大自然缺失症”正威胁着孩子们生理、思维和情感上的健康成长。
有科学研究表明,体验大自然对儿童的影响尤为深刻。经常接触大自然有助于缓解孩子的压力、抑郁和注意力缺陷,还可以减少霸凌行为、对抗肥胖症和提高学业成绩。
更重要的是,在大自然环境中度过充足的时间,能给儿童的认知、情感及社会性发展带来长期的益处。
这就是为什么,过去的父母没时间陪孩子,孩子们也能茁壮成长的原因。大自然有着神奇的疗愈力量,能滋养万物,弥补了家长陪伴不足的弊端。
而现在,我们肯定做不到,让孩子在大自然中生活,但我们可以多带孩子接触大自然,哪怕就是在郊野公园待着,孩子们也能自己找到各种游戏,抓虫子、捡树叶,拾枯枝,很多孩子心理上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2、小伙伴的慰藉
在《乘风》中,马乘风跟着部队东奔西跑,战友就是他的伙伴;在《诗》中,科研人员家属,都住在家属大院里,小伙伴们天天在一起,就算是父亲施儒宏牺牲后,爸爸不回家,也是大家的爸爸都没回家。
伙伴的力量,在孩子3岁时,就开始介入孩子的精神世界,到8岁时,已经可以跟家长的影响不分伯仲,随后,伙伴的影响将越来越强,直至代替父母对孩子的影响。
李玫瑾教授说过,人的社会化进程,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孩子社会化发展不良,成人后会产生很多问题。当一个孩子没有朋友的时候,他会很孤独、没有安全感,缺少很多乐趣。
这样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就会容易出问题。无论是性格上,还是为人处世上,都会出现偏激、叛逆,甚至暴力的一面。
而从小就跟同龄人在一起,玩玩闹闹长大的孩子,不仅情商高,而且会有足够的安全感,耐受力比较强,长大后在人际交往中更能游刃有余。
《曾奇峰的心理课》一书中讲到:人活着最大的幸福,来自享受有滋养的人际关系。孩子也是一样。
如果我们想要孩子生活幸福,就要从小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不要天天把孩子圈养在家中,只刷题,不与同龄人相处。要知道,即使是内向的孩子,仍然需要朋友的支持和慰藉。
《自驱型成长》一书中提到:建议家长要帮助孩子发展社交技能,因为许多孩子沉迷于新技术,就是因为,这是他们唯一能感到舒适,还能联系上其他孩子的环境。
可见,孩子们对于小伙伴的需求是特别强烈的,为了与小伙伴融为一体,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如果真实社交他们做不到,那就从网络入手,只有跟同学打成一片,他们才会觉得幸福。
我家Coco就是这样,他本来不喜欢奥特曼,更没有奥特曼卡片,但为了跟同学们有话题,不被同学们孤立,他也开始看看看、买买买。他说对于那些卡片,他也没有多喜欢,就是了解一下,好跟同学有话说。
如今,我们虽然无法还原家属大院的情境,但仍然可以创造机会,让孩子在课外也能多接触同学和小伙伴,与同龄人在一起,是孩子培养社会化能力必不可少的一环。
3、父辈的精神指引
每次,我让Coco爸爸陪孩子一会儿,他一定会说:“咱们看会电视吧?”
现在,我们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比我们的前辈多了很多,但爸爸们大多捧着手机,或者陪孩子看电视,这种陪伴营养价值不高。所以,有时候陪了很长时间,孩子还是很粘人。
而真正的高质量陪伴是与孩子进行精神的交流,与孩子有深度的心灵链接。
在《乘风》中,马兴仁说:“我不怕你怕死,我更怕你不怕死。”让儿子感受到了铁血父亲的爱,父子二人的关系更近了。
在《诗》中,施儒宏说:“我是个诗人,我的工作,就是每天在天上写诗。”他对艰苦生活的乐观态度,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无不影响着孩子。
诗人惠特曼说:“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最初看见什么,就会变成什么……”
《乘风》中,乘风最终成了和爸爸一样勇敢的人;《诗》中,女儿最终成了宇航员;《鸭先知》中,赵冬冬造成了中国第一高楼;《少年行》中,小小将一生都献给了人工智能。
孩子正在以势不可挡的速度,成为像我们一样的人,所以,父亲大人们,要育儿先育己,让自己成为一个严谨、自律、积极向上的人,比给孩子讲多少大道理,都来的有用很多。
在战火纷纷的年代,父亲没时间陪孩子,但孩子没长歪;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年代,父亲投身建设祖国的大业中,也顾不上孩子,孩子也没长歪。这都是因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在教育孩子,即使牺牲了,他们也成为了孩子的精神领袖。
西南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副教授阳泽说:“父亲对于孩子的气度、性格和思维方式的养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任何情况下,父亲的人生态度和信条,都会以独特的方式,‘遗传’到下一代。”
可见,无论是居家陪伴,还是在外忙碌,父亲都在塑造孩子的三观。如果我们做不到长时间陪伴,那就每天开辟出10分钟,跟孩子做个心灵上的交流吧。有时候,父亲的只言片语,真的能激励孩子很久很久。
写在最后
人是智慧生命,无论在多艰苦的条件下,都有可能成长为顶天立地的人。人也很脆弱,如果从小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不能与大自然接触,也见不得外人,这孩子长大一定问题重重。
《我和我的父辈》告诉我们:在育儿方面,跟孩子较劲,不如跟自己较劲。
任何情况下,只要父亲将人生活得有意义,孩子肯定错不了。
正所谓:虎父无犬子。
愿每个孩子都能从父辈那里,得到正向的指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处事信条;愿先辈打下来的江山,在后辈手中欣欣向荣、蓬勃发展。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立删。
我是
蓁蓁宜人,您的家庭教育指导师,专注儿童心理研究,欢迎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