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可视化、易操作,应用方便
看板,是精益管理中一个非常常用的工具,其特点是可视化、操作简单,应用方便。在实际门店客户的走访中,发现其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形式也十分多样。但同时也发现,对于看板的应用方法和作用,大家的看法也各不相同,有小伙伴反馈说,看板其实很简单就是一块可视化的板子,容易上手但作用也有限。
那么到底什么是看板方法?
其有哪些独特优势?
我们又该如何实施呢?
下面将给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
一、什么是看板
看板(kanban)是一个日语词汇,其英文字面意思是”信号卡”。在生产制造环境中,这种卡片作为一种信号,通知生产过程中的上游工序继续生产。在这种生产过程中,除非从下游供需获得看板信号,否则每个工序中的工人不准进行额外生产,这也符合精益思想中的“拉动式生产”。
丰田生产方式的创建者之一大野耐一曾说过:“丰田生产方式的两大支柱,是及时生产(just-in-time)和有人工介入的自动化(autonomation)驱动这个体系运转的工具,便是看板。”
实际上这种形式在日常生活中也比较常见,比如有些食堂或者快餐厅,会用牌子(即信号卡)代表一份食物,顾客在缴费之后领到对应的牌子,再用牌子换取食品或服务,餐厅可以根据发出牌子的数量来确定就餐的人数,进而确定食物是否够用并随时调整准备的数量,这样就可以确保准备的食物数量刚刚好,既不会供不应求让顾客等太久,也不会准备太多造成浪费。
根据再举一个例子,在日本东京市区,有个皇居东御苑公园,其在热闹的东京市区就好像是水泥森林中新的绿洲,人流量非常大,尤其是樱花盛开的时候非常多的游客来这里赏花。
在进入公园的时候不需要门票,而是有人给每一位游客发一张塑料卡片,这张卡片在需要保管好,并在游玩结束出门的时候交还给工作人员。在这里这个塑料卡片实际上就是看板,那么它是干什么用的呢?
实际上公园的接待能力是有限的,平常日子接待游客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到了特殊的日子,比如节假日或者赏花的季节,游客数量猛增,超过公园的负荷能力时,游客的游览体验会变差,公园的环境也有可能因为人数太多或拥挤等原因而被破坏(国内很多重点保护的景区也有类似限流措施)。
所以这里需要设定固定数量的牌子,用来限制在园内的游客数量,当没有卡片可以发放时,游客需要在外排队等候,直到有游客离开公园,有新的入园卡片可用时才可以进入。
除了以上两个例子,应用看板的案例还有很多很多,甚至在很多科学研发、知识生产的企业也都有出色的应用。起源于制造业的看板方法在各种管理场景中,都有很好的适用性。
二、看板和看板系统
为了方便,“看板”是我们最常用的称呼,但其实,看板和看板系统,还是有所区别的。
如果仅仅是运用了看板的可视化的特点,那么它就只能叫做“看板(kanban)”,比如一些通知区、展示区的看板,项目管理或产品开发中使用的卡片墙等,这些看板只是将相关的状态呈现出来,让团队成员看到。
如果没有明确的运转和限制规则,就不能称之为看板系统。相反的,如果看板(或卡片)本身存在一定的限制规则,同时符合精益的拉动系统的话,那么就可以叫做看板系统(KanbanSystem)。
看板系统相关概念:
在制品WIP(work-in-process):在进行中的工作,在生产制造场景下可能是半成品,在服务业场景下可能是在进行中的服务;
拉动:有别于推动式生产,拉动是根据最终产品的需求情况,向前发出生产信号。比如超市货架的补货就是拉动,根据被买走货品的数量发出信号,订购、运输、生产;
实物流、信息流:实物流是货品(或服务)的传递方向,信息流是需求信号的传递方向;
工具行迹管理看板,其目的是为了清点工具,
及时发现工具的缺失并做出应对
生产现场的管理看板,其目的是展示出现场的各项指标或者状态的情况
简单的项目管理看板系统,信息从后往前传递,“拉动”工作卡片向后传递
上面皇居东御苑公园的例子就是典型的看板系统的应用,卡片的数量,相当于是公园的接待能力,每一张卡片就代表了一个游客的接待工作量,游客相当于是在制品(WIP,work-in-progress,类似于制造业中每个工序前的半成品),而公园本身就是个拉动系统,只有当出现自由卡片的时候,说明公园具备了接待了游客的能力。
这时候才会将游客(即WIP)拉入到公园系统中,此时卡片和游客绑定,当卡片代表的工作量完成后(即游客参观完毕),卡片和游客分离而被回收,就产生了新的自由卡片,拉动系统就又可以拉入新的工作(游客),如此循环运转。
通过卡片明确的限制了在制品的数量(在这里即是游客的数量),同时还可以通过自由卡片拉入新的工作量(即游客接待工作),这样才能称之为看板系统。
三、看板系统的特征
我们依然使用项目管理的看板作为例子:
1、可视化的工作流程
这是看板系统最基本的特点,能够看到整个流程的全貌以及当时的状态,更重要的是可以观察到整个系统是如何运转和变化的,可以帮助我们通过变化的趋势及时发现问题,找到原因并进行对策。比如:卡片在什么时候迅速变少,哪个环节的在制品最多,哪个环节是瓶颈,卡片的流动是否受控等等。
2、有限制的在制品(WIP,work-in-process)
如前所述,这是看板系统的根本特征之一,每个有在制品的环节,都应有具体的在制品数量限制。其背后的原理是利特尔定理(Little’sLaw):在制品数量和平均前置时间之间存在线性负相关性,(这里前置时间即是项目开始到交付的时间)也就是说,同时开展的工作项越多,工作持续的周期就越长。限制在制品的数量,可以降低前置时间,也就是缩短了交货期。
当然在制品也不是越少越好,就好比高速公路上车,太多太少都不好,车太多了会造成拥挤,开不快,而车太少了,又造成了高速公路通量的浪费,无法收回维护成本。所以找到合适的在制品数量才能最大化资源效能,使工作可以又快又好的完成。
3、度量和管理流动
看板系统中的卡片(信号卡),通过流动来表示工作项的状态变化,其流动的方式和规则都是受到控制的。什么条件下可以流动,每种状态下的意义,流动的速度是否合适等,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规定。
举个例子:一个项目卡片由“规划”栏进入到“执行中”栏,其条件就是召开了启动会并确定了项目计划;或者一件眼镜加工订单从“质检中”变更为“待发出”,则其必须经过质量检查并且合格。
4、明确的过程策略
看板系统动态的反映了一个系统的运转,它也必须有基本的过程策略,比如优先级如何确定、出现问题后的应对流程、不同卡片所代表的的意义、看板系统的流程起点和终点等。
5、使用模型识别改进机会
通过对比看板系统的实际运转情况和理想情况进行对比,可以一目了然的识别出问题所在,发现改进机会。不断改善工作流程,也改善看板系统。
四、使用看板系统的好处
1、提升工作质量
因为限制了在制品的数量,并且按照拉动方式,使得工作强度保持适当,工作的效率和效果都得到保证;
2、减少前置时间
限制在制品数量就限制了同时进行的工作数量,这就要求我们对工作区分优先级,集中精力先干高优先级的工作,确保最重要的工作可以快速完成,缩短交期;
3、发现问题
看板系统将整个过程动态的呈现出来,并始终保持可视化,一旦过程中出现问题,看板上可以立刻得到体现,这就使得我们可以更快、更早、更直观的发现问题;
4、持续改进文化
可视化天然的作用,就是持续的提示和暗示,看板系统持续的展现问题,会对使用看板系统的团队成员持续产生积极影响。看板提升了团队成员的信任水平,能够鼓励团队成员更好地协作创新和解决问题,进而促成持续改进的文化。
五、看板系统的特征
1、梳理流程,画出流程图
首先需要明确现有流程是怎样的,根据流程来设计看板系统;
2、明确流程的起点和终点
有必要确定哪里是进行过程可视化的起点和终点,并且这样做时,要定义好和前后流程的接口位置。
3、设定工作项和卡片内容
设定在该流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工作类型,即是看板中每个区域代表的含义,如:项目规划、项目实施、眼镜加工、质量检查、发送快递等等,这要根据使用看板的具体的流程来确定。之后再确定每种卡片代表的意义,比如:代表一个项目、一副眼镜、一个包裹、一个紧急项目等。
4、做出看板系统
根据之前的设定,将看板实体化,也可以是电子看板,但务必保证可视化足够方便;
5、设定过程控制策略
设定看板系统运转的各种规则,包括在制品的数量限制、卡片流动的规则、问题应对流程、特殊/紧急事件处理等。
看板方法从诞生已经经过几十年的时间,从最初的的制造领域,到现在最前沿的敏捷开发,不仅没有过时,还在不断的发展、完善并应用于更多领域。
一方面,它是简单快捷的可视化工具,帮我们巧妙解决问题,另一方面,看板方法提供了工作上的透明度、过程上的透明度,也提升了企业或组织的透明度,可以促成文化的形成,让变革更加顺畅和高效。
看板方法促成了持续改善文化,而其本身的使用也需要不断实践并进行完善,找到适合的实施方式。
文章来源:蔡司云服务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