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侵彻骨髓的片子,如同北欧的极致严寒。
偏灰暗的调色奠定了全片阴沉无力的基调,极其隐忍克制的镜头也体现了这一点,节奏缓慢却又雷霆万钧。层层推进中的爆发,演员的表演张力与写实的摄影风格形成了强烈的戏剧性反差,观影时的颤栗感就像让你吃了一勺芥末再裹上一嘴滚烫的开水般麻木恶辣。
《狩猎》讲的故事并不宏大,一个中年离异的男教师找到了一份幼儿园的工作,他热爱教育,很快与孩子们打成一片,日子过得看似平静。
男教师有个最好的朋友,他的女儿也在这所幼儿园成长,男主经常陪她说话同她玩耍,久而久之这个小女孩对她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情愫。
一天小女孩制作了一个带有爱心的小卡片塞到了男主的口袋,并趁男主不备亲了他的嘴唇。作为一个教育者,男主意识到了不对,他跟小女孩说不应该这样做。女孩由爱生恨,或许因为家庭原因的性早熟,当天晚上女孩对幼儿园的负责人说男主性侵了她。
一石激起千层浪,本就不大的小镇没几天就炸开锅来,小女孩也意识到了事情的不对,向妈妈说那其实是她说的子虚乌有的蠢话。
然而并没有人相信,人们更愿意相信是女孩潜意识里的自我保护,男主从此遭受了种种不公:女友的不信任,上街遭人唾弃,买东西被拒绝,就连自己最心爱的狗也被人扼死。
绝望中他在圣诞日走到了大教堂,所有人都聚集在那里,女孩的爸爸从男主空洞悲戚的眼神中发现蹊跷,意识到了事情的不对。
一年时间过去,仿佛所有的事情都已和解,这天是男主儿子的成人礼,按照习俗镇上的男人一起去森林狩猎,最后,男主的背后响起枪声,伴着日光下的残影,有人把枪对准了他——尽管这一枪没有打中。
这个电影的主线一句话可以概括:由小女孩的一句谎言引起的种种后果,看似漫不经心,实际不可估量的后果。
为什么会这样?很多人看完电影的第一反应是:“我去,小女孩真的太恐怖了。”“这小孩子真坏,为什么会如此撒谎?”
其实我们要注意的,不是小孩子喜欢撒谎,而是小孩子为什么会说谎?我想编剧和导演不会拿小孩子来开刀,而后再引申出“人性”做出探讨。
留心一下就会发现,片中小女孩的父母其实对她是疏于关怀和管教的,也正是因为这样,小女孩作为一个还在成长初期的儿童,是很容易受到家庭因素影响的。
基于这点,电影中的小女孩在精神上缺少呵护,以至于她才会把感情转移到男主身上,毕竟男主对他的关心还算细微。
有人说她对男主角萌生出一种爱情(尽管她不懂啥叫爱情),但棠主觉得她是找到了一种类似父爱的温情,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一种情感,至少她在男主角的身上得到了一种被关怀,被呵护的感情,这就足以让她把感情转移到男主角身上。
然而作为一个小孩,她又根本分辨不清这种微妙的情感,在她的内心世界,她觉得自己就该得到这样的情感才对。
于是在她极力想表达这种情感作为回报的时候(送礼物给男主角)却遭到拒绝,仿佛那种得不到关怀的情感又回来了——这才导致了一个谎言的开始,一个悲剧的开端。
家庭教育一直是孩童成长中最飘忽的事情:它没有一个模板规范,全凭家长自己去摸索。
大部分孩子的童年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总有一些暗流涌动的事情藏在记忆的最深处。家长与教师是陪伴孩子童年的最重要组成,成人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可能都会被孩子铭记在心于未来某天加以模仿。
片中小女孩因为哥哥用Pad放情色录像而看到了男生的性器官并听到了类似的描述。她可能并不懂其真正含义,在孩子的概念里这种扭曲的性意识或许只是词汇而已,但当她由于私心做了一些错事的时候这些粗陋的词汇便会成为杀人诛心的工具。
虽说童言无忌,但小孩子因为其弱势的身份说出一些不利己的话是总会被当真且没有人怀疑,有些谎言是显而易见的,大人们如同看笑话一般去处理,有些则不是,成人会为了保护孩子而去拼了命的相信假话。
儿童不懂得隐藏喜怒哀乐,这也是为什么小孩子会那么天真无邪,他们可以用很直接的方式证明他们的感觉。这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谎言,最让人心寒的是他们不知道这种行为带来的危害有多大,大道足以摧毁别人的一生。
这种情况是可以避免的,每一个小孩子都会无意识的说一些似是而非的话,但有些捏造的事实则来自缺爱的家庭,保护孩子不受伤害不仅是外部环境,内部的通感教育也尤为重要。
多关心小孩子并以爱为底色,充盈了情感世界后孩子才会不显得那么自利与腹黑。
最后,不要拿小孩子的话语当作玩笑直到出事才重视,他们说的每一句话都值得思考与深究,这样遇见事情是家长才能相对的明辨是非。
别让孩子到外面的世界去找寻失去的情感,那样会让所有的戾气都郁结成冰。
文/棠主
图/《狩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