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卡片 >> 卡片市场 >> 正文 >> 正文

王树义教授如何用卡片法写论文

来源:卡片 时间:2022/10/2
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210612/9057338.html

「来源:|投必得学术ID:topeditUS」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

疑问

读了我的《如何高效实践卡片式写作?》之后,有读者提出了疑问:

王老师,你所描述的卡片式写作,看来写篇博客或者写部小说,应该还可以。用来写学术论文不合适吧?

其观点的理据,在于学术论文往往是标准体例,分割划块的。

例如ClaytonBingham博士就在他的Quora问答里面给出了这张图。

虽然不同学科,模块划分传统不尽相同,不过主体上大概也就是下面这几部分:

引言;

文献回顾;

研究设计;

研究结果与讨论;

结论

这样看来,章节的要素,都是提前规划好的。那么显然是自顶向下的方法,更为适合啊。卡片法自底向上,显得舍近求远,效率想必是不高了?

你能提出这样的疑问,我很理解。也感谢你非常坦率地表述了自己的疑惑。

回答你的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学术界有没有人用卡片法来创作学术论文和专著,以及效果如何。

2

奇人

让我理解卡片法的功效的,是个奇人。

这个人,生活在20世纪的德国,叫做尼古拉斯卢曼(NiklasLuhmann)。

卢曼是一位社会学家。

他当年学的专业,可不是社会学,而是法律。毕业之后,他从事朝九晚五的公务员工作。

社会学,只是他的业余爱好。他会用笔记卡片记录自己读书心得,用卡片盒来编织自己的社会学见解之网。

谁也没想到,原本的业余爱好和独特的笔记方法,竟会改变他一生职业选择。

有一天,他把自己的稿子拿给社会学家HelmutSchelsky看。对方印象非常深刻,于是建议他到新成立的Bielefeld大学去做教授。

这是个好事儿,不过有个「小问题」。

在德国,要做教授,不仅需要有博士学位,而且还得获得「特许任教资格」(habilitation)。在欧洲上学的同学,可能对这个词儿比较熟悉。中国和美国的学生,可能都未必听说过这玩意儿。

为了表述严谨,我直接从维基百科把定义抄了下来:

特许任教资格是一个人在欧洲及亚洲的一些国家可以取得的 的学术资格。在获得博士学位或其他同等学位后,特许任教资格需要候选人在其独立的学术成就的基础上撰写一篇专业性论文,然后提交并通过一个学术委员会的答辩,其过程像完成博士论文。但是其学术水平必须超过博士论文所应达到的水平。有时,学术著作的出版是答辩的前提条件。

对卢曼来说,这意味着,走向教职的路上,他还差一个博士学位,以及之后一部比博士论文难度更高、挑战更大的著作。

要是你,听见别人给你这种建议,你会怎么说?

(请认真思考15秒)

卢曼的答复是:

好啊!

对比一下,跟你的答案一致不?

他的做法,是到大学里边选修社会学课程,边写博士毕业论文。几乎同时,写用于申请habilitation的著作。其中最为困难的后两项,花了他多久呢?

不到一年。

完成博士毕业论文这种标准的学术著作,卢曼使用的方法,依然还是他的卡片盒。

这还不算,顺利任教以后,卢曼继续用他的卡片大法,创作论文和专著。30年间,他出版了58部著作、数以百计的学术论文,这还不包含他的翻译作品。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就连去世后,卢曼还出版了好几本著作。

......

吃惊吧?

其实讲起来,倒也没有那么诡异。临去世的时候,有几本书的手稿,卢曼已经用卡片建构得几乎完工了。可惜天不假年,他没有来得及给自己的学术大厦封顶,就驾鹤西去了。同事和朋友帮忙做了些整理工作,这些著作自然也就在卢曼去世后,以他的署名顺利出版了。

从这里,你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卢曼的工作, 不是单线程的。否则那几本著作,应该是一本本写完,而不会像这样好几本大部头同时铺开。

3

秘笈

看到这里,你会不会觉得,这种写作方法,简直就是学术界的秘密武器呢?

我们的概念里,往往很尊崇《老子》三六章里那句: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有意思的是,真正的写作大师,似乎从来也没有想过对自己的写作技法进行任何的保密处理。纳博科夫如此,卢曼也如此。

我曾经看过一部卢曼的纪录片。片中卢曼亲自给人展示,他是如何用卡片法来进行创意管理、素材积累和创作的。

只不过,从导演到观众,当时估计没谁把卢曼的这部分介绍真正当回事儿。因为这一部分在整个儿影片中所占篇幅极短,几乎可以忽略。

卢曼过世以后,人们好像突然醒悟了过来:

这方法,好像很好用啊!

近年来,对于卢曼卡片式写作方法的研究,逐渐变得多了起来。

你说不对啊,从来没听说过啊!

也不奇怪。因为这些研究,主要都是德国人搞的。德语用户,比起英语和中文来,真的不算多。所以卢曼卡片创作的研究,也就大都在德语使用者内部自产自销了。

这些人,一直在推广zettelkasten这个概念。Zettelkasten是德语,翻译成中文,约等于是「卡片盒」。

研究者们希望,对卢曼卡片盒的研究成果(包括流程、方法和软件工具)能够帮助到更多人。

对,你发现了,他们还做了工具。

我尝试了一下,实话实说,觉得不怎么好用。至少这个工具对中文支持不是很完善。

不过你如果想尝试一下的话,链接在这里。欢迎你把测试的结果,通过留言或者私信的方式与我和其他读者交流分享。

4

实质

讲了这些,你大概能从感性上了解到,卡片盒方法不但适合学术写作,而且能够消除学术写作的痛苦,给你带来轻松和愉悦感,甚至使你变成高产学者。

但是回到最初的问题------学术文章,不就该是洋八股文体例吗?自顶向下、分割包围的方式岂不更是有效直击要害?

我们还是得回到史蒂芬平克那段话(选自《风格感觉》),去找寻渊源:

写作之难,在于把网状的思考,用树状的语法结构,转换成线性字符串。(TheWeb,theTree,andtheString)。

论文重要的,真的是 形成的那几千或者几万线性文字吗?

如果你真的是这么想,恐怕是因为当年的升学考试作文,给你留下了难以抚平的创伤。尤其是题目后面括号里的那句:

字数不少于字。

论文不是作文,更不是考试作文。论文的高下,不是看谁的字儿多,谁用的方法繁复,谁做的图表炫目......

在《如何与导师有效沟通你的论文选题?》一文里,我曾经给你介绍过「认知差」的概念。

读者阅读你的论文前后,对于你所要探讨的问题,认知发生的变化。

论文是学术界的同步更新包,是「认知差」的载体。文献的发表,是为了在学术界的分布式知识网络进行沟通和升级。论文的深度,是看你能不能在这个刺刀见红的学术竞技场上找到有趣的问题,并且自圆其说。

在这里,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创意比内容更重要。

至于最终线性文字的格式,当然必要遵守规范。然而,对于一篇论文的价值衡量,其优先级并不高。

要达成这种竞争优势,你就得了解,尤其是批判式地理解其他学者说了什么。你得不断积累,像燕子衔泥一样,不断累积自己在领域中的见识、经验和判断。

而这种迭代式进步,恰恰是卡片式写作,这种自底向上、链接优先的工具,真正可以帮助你有效达成的。

你如同一位武学高手,紧守门户,不轻举妄动。眼睛时刻盯着对手的举动,当确认破绽出现的时候,一击而中。

翻译过来,便是在你长久积累构造的知识网络被某个新条件激活的时候,提出你自己的观点,设置你自己的议题。快速拼接成稿,发表出去,为别人提供认知差。

这些学术发表背后深层次本质特点,你倘若不能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