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卡片 >> 卡片介绍 >> 正文 >> 正文

北规院历史文化名城小组21世纪北京名城保

来源:卡片 时间:2022/11/3

北京日报客户端

作者名城保护小组

编者按:四十年行而不辍,首都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在系列文章的第一篇章中,作者回溯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推动名城保护的规划工作的概况。第二篇章将走进21世纪,以史为镜,以史为鉴,为新时代首都规划建设工作提供借鉴和帮助。

进入21世纪

多向拓展丰富和完善北京名城保护制度

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提出“认真编制和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要求。同年6月,北京市发布《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文件的通知》,提出“处理好加快现代化建设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关系,切实保护好古都的历史风貌和整体格局”,进一步加强对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规划的研究。”

年4月起,在市规划委组织下,北规院启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工作,该规划于年10月获得市政府批复。该规划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在市域范围内,对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进行的一次系统而完整的思考,也是各方专家、关心名城保护的各界人士等集体智慧的结晶,对保护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具有重要意义。

同年,为落实市政府关于“在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北京皇城保护规划”的相关要求,北规院深入开展了《北京皇城保护规划》编制工作,从对皇城内14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实施分片保护,转变为对皇城进行整体保护,是北京名城保护理念的又一次提升。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北京皇城保护规划》正式出版

北规院《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项目组在年的工作总结中谈及:“《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过程,充分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态度。规划编制期间,北京市领导、北京市规划部门、文物部门、专家、政协委员多次听取了汇报,提出了宝贵意见,为《保护规划》的丰富和完善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大家一致认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汇集了过去名城保护工作的精华,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有很大突破,对保护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具有重要意义。”

年2月至年7月,为改善和提高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市政基础设施条件,在市规划委的组织下,北规院牵头开展《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研究》,这是我国首次针对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市政基础设施的系统研究。研究提出在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特定条件下,可通过引进新技术、运用新材料、做非标准设计解决基本生活需求。

在此基础上,年12月,市规划委联合市质监局联合发布北京市地方标准《历史文化街区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DB11/T—),为北京历史文化街区及老城其他地区工程管线综合规划提供了重要的技术规范支持,极大推动了历史文化保护区市政基础设施现代化改造工作,也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示范作用。

“文保区保护是第一位的,要保护历史风貌和胡同格局,不能扩大、拓展胡同宽度。同时,不仅要在现有胡同条件下安排市政管线,而且要尽量满足国家规范、行业管理及安全要求。”北规院党委副书记张晓昕年在《历史文化保护区市政设施改善新思维》一文中提到,“如果在局部或部分地区不能满足规范,则通过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及非标准图设计的方法处理。因此,规划、设计、管理部门必须解放思想,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手段,满足文保区的要求。”

年1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年—年)》获得国务院批复。规划提出要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坚持整体保护、以人为本、积极保护、加速名城保护法制化的进程等五项规划原则;进一步完善了三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扩大了优秀近现代建筑、市域历史文化资源等保护对象;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年—年)》名城保护十条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提出旧城整体保护十条要求,又称“旧城整体保护十重点”。

此外,规划首次提出旧城保护和复兴目标,明确了统筹考虑旧城保护、中心城调整优化和新城发展,停止大拆大建,积极探索适合旧城保护和复兴的危房改造模式、综合交通体系、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模式等方面任务要求,形成了更加系统、全面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新构架。

“推行产权的私有化,实现居民自主地交换产权并维护和改造房屋。在‘危改’加‘保护’的工作中,政府既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能由开发商左右,而应变政府和开发商主导、居民被动拆迁为政府引导、居民自主的方式。”年,北规院原院长朱嘉广在《旧城保护与危改的方法》一文中表示。

市域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图

年至年,为全面了解现状胡同的数量、保存状态,北规院与北京建筑大学合作开展北京旧城胡同现状调研,并出版了《北京旧城胡同实录》。该工作调查了北京旧城内所有宽度18米以下的传统街、路、道、胡同、条、巷、弄,为条街巷胡同逐一制作信息卡片,形成了对北京旧城传统胡同保存状况、历史价值等的全面梳理与评估。

年3月,为进一步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年—年)》中对近现代建筑保护的要求,在市规划委的组织下,北规院开始编制《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共计普查形成处(栋)优秀近现代建筑,填补了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空白。

年12月,在综合考虑建筑类型、保存状态、专家、房屋产权人及相关单位意见后,北京市公布第一批优秀近现代建筑名录,共计71处(栋)。

“中国古代文化的光辉灿烂众所周知,但是北京近现代历史在中国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同样不容忽视。很多影响深远的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在北京,对这段历史的重要见证也不应该被忽略。我们力图用名录展示重要时期的历史见证。”年,北规院原院长朱嘉广在访谈《近现代建筑的保护近现代历史的见证》中说道。

年,为配合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编制,北规院开展《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规划》。此后又分别于年、年、年承担“十二五”“十三五”和“十四五”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制,通过制定保护项目库和时间表,将名城保护要求落到实处。

(作者系北规院名城保护研究小组,以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都规划的“城事人”为主要工作对象,对首都城乡规划建设重要成果开展回溯性研究。)

图片来源:本文作者提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