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卡片 >> 卡片优势 >> 正文 >> 正文

威廉玛丽学院真实录取分享放弃高考,申请季

来源:卡片 时间:2024/8/9

淼淼

录取学校:美国威廉玛丽学院

USNews全美排名38

标化成绩

GPA:93.7/

TOEFL:94---(29+30+26+27)

SAT:math+)(math+)math+)

录取学校

ED-EmoryUniversity(rej)

EA-BostonCollege(defer)

NortheasternUniversity(admit)

UniversityofRichmond(defer)

ED2-CollegeofWilliamandMary(admit)

标化:漫漫长征第一步/美本申请敲门砖

我就读于成都某知名外国语学校,由于当年小升初不要求英语考试,初中之前英语基础为零。初中三年建立起了较为良好的英语水平。中考结束后,认真剖析了自身的性格以及学习习惯,和父母一起做出了就读该校国际部(AP课程)的决定,放弃高考,踏上了美本的不归路。

国际部的规划大体上按部就班,高一时学生统一学习托福。整个高中我共参加了4次托福考试。学校为我们在高一寒暑假分别报考了一次,我的分数为94和。彼时我还把百度当做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天真地以为各大常春藤名校的门槛不过是的托福。所以我并未乘胜追击,而是把心思放到了SAT上。

托福的所谓顺利让我对SAT掉以轻心,也轻信了传闻“数学简单,不用放在心上”。三次SAT考试,我在高二时考了前两次,都不甚乐观,第二次不仅没有进步,分数还倒退了。SAT的失利致使高三上学期很紧张,被迫飞去香港加考一次来提分。同时让我意识到,托福分数还远远不够,高二下学期AP统考结束后,我再一次把重心挪回了托福,并把目标定在了以上。

后两次托福都是在高二暑假后,间隔一个多月,高分段提分困难,我通过看TPO自带的模版来练习较为薄弱的口语和写作。对于托福和SAT我的建议是,尽量在高三之前就结束所有标化考试,最后一次托福可以报在高二暑假,因为这个时候语言能力已经比较成熟了。

由于在国际部学习,GPA非常严格,也更有份量。我的选课偏重文科,但学校有必修课的规定,所以我不得不选择一些理科课程,这导致我的transcript有明显的分数倾斜:历史、经济方面成绩优于微积分、物理。另外,我的高一、高三成绩较好,高二有一个小小的下跌,这种趋势较为吃亏,因为大学更愿意看到一个缓步上升或稳定的GPA。

我的AP成绩不太理想,第一是因为我只报考了3门,第二是我报考的其中2门都是我不太占优势的学科。结果是我只拿到了一个Microeconomics的5分,Calculus是4分,Physics2是3分。

活动:真实性+兴趣独一无二

高中前扎根于应试教育的土壤,使我对课外活动的概念在理解上有些缺失。虽然初中也跟风参加过“电影社”、“文学社”一类的社团,但真正开始参加组织活动还是始于高中。

首先要强调的一点是,特长和活动不画等号。以我自身为例,虽然从小学习钢琴和摄影,但钢琴经历没有被放在activitylist里,只算作“个人兴趣”,而摄影经历则算做了活动。Counselor告诉我:两者的根本区别是,钢琴是自身爱好,没有为我所在团队或者周边社区带来帮助或积极影响,而闲暇时帮同学做后期、发表照片到校刊杂志的经历,使“摄影”这项活动更加饱满立体,也为我的好友提供了帮助。

除了钢琴和摄影,社团工作也是我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模拟联合国的社长:负责招新、教授会议规则、组织和联系不同学校和机构的会议。“模联”虽然是千万留学生都在参加的活动,但我参加并非是因为随大流,而是出于自身对政治新闻的浓厚兴趣,归功于我在“模联”的经历。作为国家代表参加模拟会议的过程,让我找到了自己真正所爱,直接影响了我的选校和专业定位。最开始选择社团是跟风,因此我建议大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多加入几个社团,然后在其中选择自己最适合也最喜欢的。加入社团后尽量每次开会到场,了解相关的活动,申请成为负责人。

竞赛方面,一般来说,比赛分为学术性比赛以及非学术性比赛,学术性的例如数学竞赛,十项全能,非学术性的如“旧物循环”“全美音乐公开赛”,这其中不同规模的比赛含金量不同。例如我在哈佛大学模拟联合国大会获得的“honorablemention”、全国英语作文比赛中取得的一等奖,就是在学术性比赛中取得良好结果的体现。比赛过程帮助我获得了相关领域的经验,丰富了我的履历。

没有特意去寻找对口的实习或是出色的志愿者工作,只凭借学校社团的资源去餐厅打过小时工,由于这方面的薄弱,我的活动曾一度被counselor批判为不够出彩。诚然,活动也要做到balance和全面,但我认为与其参与高大上却不知所云的活动,或是虚构出从未经历过的体验,不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踏实做一些让自己真正有感悟的事情。

选校:在哪儿度过我的未来四年

我的专业兴趣是在活动中逐渐显现出来的。最开始,由于父亲的商人职业,我抱着学商业管理的念头,收集了一些大学的资料。这让我陷入了一个误区——所学的专业应该实际且好找工作。但实际上专业的定位应该和自身的性格密切相关,就像我通过对国际课程的学习、“模联”活动的经历、跟老师以及同龄人的交流,认识到自己在政治、社会学方面有着和别人不一样的见解。这一过程,帮助我了解了更多的专业,也发掘出自己学习的动力和理由。

性格使然,我没有所谓的梦校。但是,美本申请注定了选校的重要性,在升学指导课上,counselor给我发了几十张卡片,每一张都是一个选校因素。我看中的学校特质中,学术大于休闲:必修课、师生比、校园规模、实习机会、交换项目、专业排名,这五点成为我评判学校的重要指标。而校园安全性、地理位置则成为次要的标准。我先把U.S.News的大学排名打开,截取综合性大学top50,排除前十和后五,跟counselor协调后,把范围设置在了15-45之间。

早申的阶段,当我们抛开理工类和艺木类的院校、规模太庞大的大学和没有早申选项的大学,剩下的并不算多。我的ED贡献给了一个冲刺学校-EmoryUniversity,他符合我的大部分要求,如学术严谨、学校大小刚好、气候温和等。老师根据我的标化成绩,将大学分为了三个档位:排名15-25是冲刺、25-40是匹配、40-50是保底。

因为个人原因,高中阶段没有去美国实地访校,所以获取资料的主要来源是大学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7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