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蜜说
前几日朋友调侃,说我家俩娃就是小白鼠,经常被拿出来展示。
说实话,我不是教育专家,不是育儿达人。孩子们也不是“牛娃”,更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
所以,我努力分享,你们各取所需。
大家各自随意就好。
英语学习,被问得比较多。
谈不上经验,不过具体方式上,俩孩子截然不同,继而呈现不尽相同的状态。
我觉得,还是值得一说。
跑偏的0岁启蒙
作为长子,儿子自带“新手父母”的高期待。
Tony的英语启蒙从“尿不湿”、“奶瓶”开始。
一个带着奇特口音的老父亲调用了毕生积攒的全部“词汇量”,坚持不懈的跟一个每天睡20个小时的新生儿用英语“交流”。
坚持了两年多。
3岁前,儿子的英语对话能力应该是不错的。
然而并没有什么用。
孩子忘记的速度,跟他学习的速度一样快。
2岁半,阿铁外派上海之后,孩子的语言环境无缝切换到全中文系统。
尽管,我尝试报了“某少儿英语”,但每周一次的课,对于当时已经能自如对话的他来说,基本等于是满屋子乱窜。
等到4岁,这位小盆友的英语,除了看英文动画片之外,基本没什么优势。
进入学科阶段,英语需要系统化,他也跟所有孩子一样面临拼读、语法、句式的难关。一点没有因为启蒙早,而有些许的轻松。
会说中文,并不意味着学语文轻而易举。
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庆幸的是,年幼时种下的英语思维的种子,会帮助他快速的找到语感。
所以,儿子的英语基本都还在可控范围内。
(致命伤就是太懒了,烦人)
3岁起步,晚不晚?
妹妹的英语启蒙,就有点羞于启齿了。
为掩饰“偏心”,说点“冠冕堂皇”的理由吧。
阿铁同志说,
哥哥之所以口齿不清楚,说话吞字,语速过快,是因为英语启蒙太早。(你怎么说都有理)
中文讲究字正腔圆,对口腔肌肉训练的要求相对高。
而英语,我和阿铁其实并没有能力去帮助儿子进行更标准的英语发音练习,只是觉得,能听懂、能交流就很满意了。
所以,英文里很多连读、吞字,轻音等发音习惯,延续用到了日常说话中。导致整体的吐字都不那么清晰。
阿铁建议,且等妹妹把中文说清楚了,再开始英语的启蒙也不晚。
(其实是因为懒,哼哼)
妹妹陆续跟着哥哥看过一点英语动画,基本没有过脑子,跟听歌没区别。
3岁,从基础词汇和句子开始,如“水果”、“颜色”、“谢谢”、“睡觉”等。
最开始强烈抗拒,只要说英文就会遭到她的驳斥。
这个过程僵持了半年,但铁爸还是坚持不懈,时不时来点英语,只要她不反对,就不切换,但凡她抗议,也不强求。
英语的卡片,绘本、玩具也变着花样的买着。
直到4岁,终于开始萌发出了一点点自主兴趣。
从龟速前进,进入了5迈的起步状态。
她开始能接受部分词汇的替换,和一些简单英语对话。听不懂的时候也不会生气发飙了。
最近用上点读笔之后,更是有很大的兴趣提升。
我俩松一口气。
但是,不得不说的是,
3岁起步的萱,在语感上明显弱于哥哥,有中文翻译的习惯。哥哥从未有过这种障碍,转换起来也不太需要思考。
但是,妹妹的吐字发音确实比哥哥要清晰,不紧不慢,有张有弛。
其实到底是几岁开始学英语,并没有那么重要。
更有效的方式是,一个足够强度的、交互输入和输出的语言环境。
父母每天跟孩子20分钟英语对话,哪怕是连猜带比划,启蒙效果都胜过一周一次的培训课程。
学科英语KET考试
在儿子上小学前,我一直认为“英语”是工具。听得懂,会说话,能沟通就达到目的了。
但是很显然,作为一门学科知识,这远远不够。
朋友推荐了一个不错的外教,在家里上私教课。
用“science”当教材,有点类似目前儿子学校里上的“双语科学”的课程。
做科学观察、记录、分类以及探讨,加强英语思维,也同时拓展词汇量。
儿子基本能顺畅的和外教沟通和探讨,完成课后的实验记录和总结。
今年年初,外教老师提出了,需要学习语法、时态。不然,Tony的英语就一直停留在学龄前孩子的状态。
严谨的语法和阅读理解水平,才是真正衡量语言能力的标准。
正式进入学科范畴的英语学习。
目前,我感觉他还没开窍,处于蒙圈暴躁的状态。
而且回到国情需求,三年级的小伙伴们都开始尝试KET、PET了,所以也必须正规的进入语法、拼读、阅读阶段的训练了。
附带说一下,关于KET的初体验。
题型就不具体说了,百度一下,各种攻略应有尽有。重点说一下,我个人的感受。
去年儿子基本是裸考状态。
“核心词汇”背了不到一半就放弃了,拼写一塌糊涂。他抱着蒙对一个赚一个的心情。
临考前一个月刷了2本真题,阅读的速度和理解能力还是需要适应一下的,我一度担心他答题时间不够。阅读的难度比较适中,但是涉及到话题面比较广。之前看故事绘本的孩子,会需要调整一下,读杂书多的孩子,就相对更适应一些。
听力强项,考得稀烂。之前的听力习惯是把握整体,但是考试中需要抓取足够的细节,比如时间、地点、数量,都不是直接答案,需要理解推算。由于临时抱佛脚,而Tony又对自己的听力过度自信,刷题的时候,都直接忽略了听力的练习,导致惨败。
口语就没什么难度,找样题,多练练。
PET的词汇量比KET翻了一倍,且阅读难度也提高了不少。原本打算今年5月份试试。后来小同学刷了两套真题后,觉得还是有点差距的,而且他这半年一直晃荡着,也没好好努力。
于是,推迟到今年10月份冲刺一下试试看。
找适合自己的课外培训班
说起英语课外班,我只能再次拿出Tony小同学这个反面教材了。
很多人问我给孩子报过什么班?
接下来,我会具体分享一下,几个孩子们上过的课外英语辅导。
没有好与坏,只有适合不适合。
迪士尼英语,从启蒙开始
Tony2岁半开始,上了1年半“迪士尼英语”。
大概一个班10个孩子左右,外教老师为主,中教老师辅助,课堂极其活跃。
也因为孩子年龄小,老师们需要花很多精力去整理秩序,完成一个游戏环节,都让人感觉实属不易。(每次家长公开课,吵得我都脑仁疼,)
迪士尼的周边实在是强大,孩子们的代入感很强。迪士尼人物,动画片、分级绘本、以及各大节日活动都十分丰富。
对启蒙阶段的孩子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保持兴趣和热情的好办法。
Tony小朋友在那一年半里,风雨无阻的去上课,且每次都热情高涨,只不过课堂表现就一直处于“不太受控”状态。
外教老师的稳定性,还是有待提高。在我们上课的那一年多时间里,换了4个老师。但这也是所有英语培训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
英语的启蒙,我个人还是觉得在日常生活中的熏陶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因为在我们家,孩子们英语水平有明显提升的阶段,往往是阿铁同学加大日常英语输入的时期。
生活里的简单对话、累计基础词汇、动画片、绘本甚至是游戏,这种互动式的语言模式,远远胜过一周一次的课程。
励步英语,学科初体验
5岁,第一次接触到“学科英语”的概念,给Tony报了个“励步英语”。
一周两次课,一次中教,一次外教。
开始接触“自然拼读”,有基本的语法和拼写要求。
外教课侧重于科学、艺术、戏剧等方面的启蒙,会做一些小实验,排小短剧等。有家庭作业,读写练习。
如果“迪士尼英语”更像是游戏,那“励步英语”就真的进入到了学习阶段。
Tony大约学了一年半左右,学习状况惨不忍睹。
细想,跟励步并无直接关系,不过恰好是儿子处于妹妹到来冲击比较大的成长阶段,整体的情绪、情商都极其不稳定。(详见“感统失调篇”)
学科英语其实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不建议太早,因为相对语言启蒙,系统地进行学科知识的学习还是比较枯燥的,需要孩子有一定的定力和坚持。
我个人觉得6岁左右开始接触比较合适。(像瑞思、励步、lily等都是比较成熟的学科英语品牌,基本都是不错的选择)
Vipkid,大火的线上英语
除了这些课外班之外,大概最火的就是线上英语,朋友圈最常见的,定时打卡的就是Vipkid。
不得不说,线上课程,解放了很多零散时间,随时随地可以约课,实在是方便。而且外教,也确实属于紧俏资源。
但是25分钟一次的课时,不论是输入量还是输出量,都略少。
作为语感训练的补充,是不错的选择。
儿子对这类课程没有兴趣,我让萱尝试了几次,感觉效果也一般。
教学平台对老师有明确的指定动作要求,但是对孩子的定制化沟通不够。原本带着“高级定制”色彩的一对一,并没有充分的展现出针对性教学的优势。
比如萱,明明已经可以非常熟练的数1-10,且熟练使用,但那节课还是按照既定教学计划,一遍遍的重复数字练习。
妹妹目前还处于绘本,日常词汇阶段。
我寄望于爸爸重拾当年对儿子那般的不厌其烦,来进行英语输入,所以暂时还没有给小萱报任何英语课外辅导。
—END—
今日话题
你是否也有英语启蒙的经验可以分享?
你是否还有英语学习方面的担忧?
欢迎留言,一起寻找沟通的平衡点
“妈蜜吖”
一个全职妈妈,两个淘孩子;
一点干货,一点鸡汤,斗智斗勇的日常。
正在长大的孩子,努力学习的妈妈。
教育是一场修行,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