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ToC市场如今已经越来越饱和,流量的获取难度也越来越大,于是从ToB向ToC方法探索也是大势所趋。对于不少设计师来说,习惯了C端设计,转到B端后一时间有点不知所措。本文作者总结了自己转型到B端产品设计的一些经验,与大家分享。
在向B端设计转型的这段时间,经历了C端设计思维向B端设计思维的扭转。对于设计师而言,在设计技巧和最终的设计产出上几乎没有差别,更多是在设计思维以及对业务理解上的转变与提升。
文章按照用户特征与设计方法内容会分为「用户篇」——B端用户的行为特征分析、「方法篇-降本」与「方法篇-提效」三部分呈现,核心思路在于基于实际的B端设计流程和经验与感受来一起探讨B端产品设计中一些可以应用于个人和团队的设计方法。
用户篇
因为之前一直在做C端、偏娱乐化的产品,因此本次转型B端设计,对于笔者而言也是挑战。在转型过程中,B端的「用户」就是是什么样的?这就是值得讨论的一个问题。
01从Wow到Don’tCare
在C端的设计过程中,很多炫酷的交互形式、立体化的卡片样式会令C端用户眼前一亮,体验上得到的反馈就是会觉得“Wow,这设计好棒!”但是当我们询问用户精心设计的卡片的使用效果时,用户的回复是“这个使用效果不好,我们后面都没有用……页面图形和样式么?我们不Care……”“我们只想知道选择哪一个选项或者操作对于我的业务来讲是最有效的,怎样操作效率才是最高的,确定了这两点之后,以后就反复点击使用就好。”
是的,这就是刚刚做B端产品时,对自己最大的冲击。
直到深入研究进去后才发现,B端的用户,还有很多特征值得去研究。
02「用户画像」在B端设计中失效了么?
就是B端产品的用户画像或用户特征问题。在习惯了基于用户画像进行设计体验优化的C端设计师而言,在没用户画像的前提下,设计进程和效率会有极大影响。
这个问题实际上也咨询过很多用研同学,得到的回复和自己的预期基本一致,具体细分可包括业务和客户因素两方面。
不过再提具体原因之前,还是先把「用户画像」的概念和应用条件再强调一下。
众所周知,设计师的日常设计任务离不开用户画像。做C端产品的设计师若想要在设计前把握好设计风格与思路,刻画体验细节,设计复盘时寻找数据验证设计成果,都离不开对于用户画像的深刻理解。追根溯源,C端产品的用户画像是如何抽象得出的?
百度百科的解释是:
(来源:百度百科)
从定义中能看到,用户画像是对目标群体各类特征的抽象,本质是用户自己的行为、观点,是用户自己的认知、感受的外显化表征。用户画像虽不是具体的某一个真实用户,但是用户画像最终仍然能够以一个或者几个「用户」来呈现。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仍然是每一个真实用户的所思所想,以及对应的行为特征。
这些特征具有稳定性,是群体中每一个用户,是抽象和沉淀出来的的典型特征,而这些特征点的根本触发因素始终是用户自己的个人诉求和感受,设计师可以基于这些特征与设计自己的产品体验。
在研究B端产品用户的特征之前,先来看一下B端产品用户的特征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1.业务与行业属性
B端产品,尤其对于对外使用的B端产,其业务属性过强,行业特征显著,用户对于效果、效率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导致在调研过程中,很多诉求和行为特征不是本身的体验和设计因素影响的,而是由于业务目标的达成效果而引发的。
但是业务效果往往是由产品策略和后台数据能力决定的,因此偏向前端设计效果的调研几乎很难找到自己的发力点,用户画像的抽象和总结也就无从谈起。
2.客户需求不同
很多对外应用的B端产品,用户实际是服务于他们自己的客户的,所以很多行为和操作并不完全依赖于用户自己的诉求,而是「业务目标」和「客户要求」共同影响的结果。每一个组织、每一个公司应用同样的平台,服务不同的行业类型的客户,对用户操作行为的影响都不一样。
就以广告投放平台而言,客户类型从大客户到散客等各种类型,不同量级的广告主客户的投放诉求差异很大;在不断细分的一级、二级行业中,行业之间的壁垒也很强,游戏行业和汽车行业显然无法类比;有些广告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