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卡片 >> 卡片前景 >> 正文 >> 正文

小调查教师节,哪本书会勾起你关于老师的回

来源:卡片 时间:2023/10/8
哪里治疗白癜风权威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学生时代的大家每天都在和各式各样的书本打交道,老师则经常是借用书本这种媒介充当一个启蒙者的角色。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老师一方面是搭建起学生与文本、作者沟通的桥梁,同时也给稚嫩的我们最初的对于许多艰涩事物的拆分和深入理解。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教师节,谈谈有哪本书会勾起你关于某个老师的回忆?JY:每每重读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总是会想起童年的时光,以及我的启蒙老师——曹老师。童年时很幸运,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是同一位班主任所带。而更为幸运的是,她是一位语文老师,这使得我在学习生涯刚刚开始的那几年,对于知识的摄入多少带有了几分“浪漫”色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手稿曹老师常常不会布置回家的语文作业,而仅是要求我们阅读半个小时以上,读什么都行,但要把读的书目记下来,她会用班会课的时间让我们去讨论自己最近阅读的书目,并给我们列出一些推荐——从曹文轩的《青铜葵花》到雨果的《巴黎圣母院》都是她一步步推荐的。曹老师做语文老师很“宽松”,做班主任却很“严格”,她严厉禁止我们有任何攀比的行为,甚至于在小学期间从来不允许我们带活动铅笔到学校,只可以用最传统的铅笔写字,还得是那种中华牌的hb铅笔。迟到、上课交头接耳这种行为就更是不可取的。这种严厉,正像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所描述的那位私塾老先生一样。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依旧能朦胧地记得,十几年前某一个炎热的下午,曹老师带着我们朗读那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时我的邻桌也许是在用立在桌上的课本挡住嘴,但实际上故意完全不张嘴,我的前桌也许已经困得不行,拿住书的手都已经晃晃悠悠。曹老师拿着黑板的三角尺在教室里来回转着,不时用三角尺在这些不听话的同学们的桌上敲上一下以示警告,要是再敲上一下的话可是要站到讲台上去的了。而我呢,十岁的我假装听话地在朗读,实际上饶有兴致地观察着这一切。可是十岁时的那个下午再也不会回来了,那种严格却自由,虽然所有人都挤在一起但思绪却能漫天飞舞的日子再也无法重来,这是曹老师给我的童年描上的颜色。兔兔:在我大学毕业时,有一位老师送了我一本毕业礼物,是杨绛所写的书《走到人生边上》。她是我在大学最后一个学期才认识的青年教师,因为上课结缘,而年龄相近也倍感亲切。《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杨绛/著,商务印书馆,年8月版这本书是杨绛的自问自答集,短短四万字,却是一个百岁老人走到自己人生边上时,关于自我、死亡、神鬼等方面的终极思考,即使荣枯有尽,她仍在不断探索着往后、往前的人生价值。在每天都有着对于宏大议题的疑问的同时,她又永远保持着一种平静。“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在这本书中,可以看到一个20世纪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即使已快到人生的尽头,却仍抱有的对人生许多不确定性的困惑。许多思考、观点也许并不新颖,甚至如今看来是过时的了,但作为“杨绛”本人在岁月中沉淀出的重量,还是会让人不由得感慨沧海桑田,一晃眼已过百年。我的老师在临别时与我说,离开校园后人总会面临更多诱惑与不得不做出的决定。她选择在我告别校园时送我一个知识女性所写的自我回顾集,不能说是希望让我“保持初心”这样概括而笼统的愿景,更多是一种来自象牙塔的警醒:在社会的各种纷扰之中,要时刻记住“自问自答”,保有自我思考的能力。翻开这本书时掉出的卡片里写着“毕业快乐”,这本书承担起了当时和这位老师所有的情谊与回忆。会常常想念当时大学课堂“自由而无用”的时光,也感谢始终愿意为学生亮起灯塔的老师们。米妮猫:从初中起,鲁迅的文章就经常出现在语文课堂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等,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课文。然而还记得在初中的应试教育下,考试考到这些相关的知识点时,我们每每只需要熟练背诵并答出鲁迅等于讽刺,他笔下的人物麻木、潦倒等等一连串形容词,甚至在答题时连前后次序都不能出错。许多老师只是程式化地将文章拆解成几个问题,再把答案告诉同学们,这篇课文就相当于翻篇了。年9月17日,上海,鲁迅在荷兰西餐社直到高中时,当时高中一年级的语文老师给了我很大的震撼。还记得当时学的课文是《药》,老师花了好多天讲这一篇文章,并不是随意地给出一些陈述句,而是一步步剖析鲁迅是如何在老生常谈的对黑暗社会的抨击和绝望里始终发出希望的悲吼。她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在自我绝望之时仍愿做黑夜里独行的猛兽,这种勇士的精神本身就是战胜绝望的希望。”那也许是头一次让我真正理解到了鲁迅尖酸、讽刺的笔下剑指的到底是什么,而这一切的愤怒背后又蕴含了怎么样的赤子之心。“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些耳熟能详的句子也在这些剖析下变得立体而深刻,因为拥有了注入的感情,便不再是空洞的口号式的声音。鲁迅的文章是我记忆最深刻的例子,但其实当时所有课文都被这位老师讲得很精彩,也让本来就喜欢读书的我对于一些文笔、文风和文本内容不是特别在我理解范围内的文章、书本有了很多感觉,拓宽了我的思想深度和认知水平。除了对这位老师的感谢,我也同时思考或许一个成功的老师正是如她一样,真正热爱、了解自己讲授的东西,并且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把有深度、有温度的知识和信念传递给下一代。猴人王:看到这个题目,我首先会想到罗素的《幸福之路》这本书。《幸福之路》,罗素/著傅雷/译,作家出版社,年3月版这本书是我上大学以后参加的第一个读书小组分享的书。和通常的那种一学期读一本书、学期结束之后读完即可的那类读书小组不同,“幸福之路读书小组”前前后后延续了多天,接近三年的时间就读了罗素这一本书。我们的活动形式是每次只读一个章节、甚至不到一个章节,然后会有同学去围绕这本书的某个章节做报告。这本书其实和现实人生有很大的关联,它的上半部分罗列了种种让人不幸的原因,下半本则是在这些不幸的可能被揭示之后,讨论一个人要如何获得幸福。总体上,罗素认为一个人通常在一些情境下会获得幸福,比如拥有客观的兴趣、拥有爱的能力、拥有稳定的关系和有价值感的生活等等。因为这本书每一章都和很多具体的案例相关,所以我们在分享书的时候,不仅仅围绕书本身的内容而谈,也会谈自己的经历。在分享《幸福之路》的过程中,我们对于彼此人生中哪些因素造成了自己的幸福或者不幸,有哪些是我们长久以来铭记在心的故事,哪些是人生过不去的坎,大家都会一起讨论。我记得有的时候谈到动情,甚至会有同学哭泣。总之这个读书小组是很难忘的经历,同时这一切的组织者:读书小组的指导老师洪老师,也让我每次回想起这本书时总会想起他。他不是我本专业的老师,但是他是我上大学之后最熟悉的一位青年老师。他也是我一直以来理想中的青年教师:不仅在自己的专业上非常重视实践、做了很多服务的项目,同时他并不积极于学术工业中的那些标准,没有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卷论文、卷职称上,而是和他本专业的同学,甚至像我这样外专业的同学建立了很深很深的友谊与连接。我觉得他是真正能够体现教师这个职业很多使命和责任的青年教师。(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6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