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卡片 >> 卡片前景 >> 正文 >> 正文

学学游戏设计的心流理论,把孩子的游

来源:卡片 时间:2022/12/31

“我们家孩子要是能把玩游戏的劲头,拿出一半来放到学习上,他早就学霸了!”一个同事抱怨孩子天天在家里打游戏,一玩就是好几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

这位同事可没想到,他提出的这种把“游戏的劲头放在学习上”的方法,可是与蒙特梭利教学法齐名的学习法,更是游戏设计的关键理论之一:心流学习法。

“心流”指的是当人们沉浸在当下着手的某件事情或某个目标中时,全神贯注、全情投入并享受其中而体验到的一种精神状态。

老子《道德经》中的“致虚极,守静笃”,说的就是一个人达到极安静、极笃定,不受外界影响的状态。佛教中更是将“心流”作为重要的发展精神力的技法。而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积极心理学专家米哈伊·奇克森特米哈伊才正式从心理学的角度将“心流”作为一种心理状态提出来。

“心流”这种状态其实很多人都有体会:努力完成某项工作,一转眼早已过了下班时间;组队玩游戏,转眼间一天就过去了;刷手机的时候等回过神来已经到了半夜,本已定下早点睡的计划就这样付诸东流。这些都是因为达到“心流”状态,而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心流”状态能让学习效率成倍提升

脑科学研究表明,“心流”状态下大脑的前额叶皮层会受到抑制,而这一区域是负责区分自我和外界事物的。当这个区域被抑制,人们会完全沉浸在当前的工作中,忘记自我和外界的一切。不但如此,“心流”状态还会让我们积极的面对“难题”,并感受到专心致志的快感。

“你感觉自己完完全全在为这件事情本身而努力,就连自身也都因此显得很遥远。时光飞逝。你觉得自己的每一个动作、想法都如行云流水一般发生、发展。你觉得自己全神贯注,所有的能力被发挥到极致。”奇克森特米哈伊,

当进入到这种状态,人的工作和学习效率将大幅提升。麦肯锡公司就曾有过研究报告称,普通人每天仅有5%的工作时间处于心流状态。但如果可以将这个比例提高到20%,工作生产力将随之提升两倍以上。就在这区区的5%到20%之间,就区分了怠工与积极、普通与卓越、学渣与学霸。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说到学渣与学霸的区别,可不仅仅在这区区5%到20%之间,还在于孩子的心流状态是更多出现在学习中,还是全部出现在娱乐和游戏里,这绝不仅仅是浪费了过多时间的问题。

因为心理学家还发现,在心流状态下,人们会感受到更强的掌控感、更少的焦虑和更高的自尊感。当孩子的“心流体会”更多的出现在游戏中,现实生活中难以得到的掌控感、高自尊感将让孩子沉溺游戏,欲罢不能。

在我们还把罚抄、打骂作为法宝,使用各种惩罚让孩子“难受的学习”时,游戏公司却把让玩家尽可能在游戏中达到“心流”状态,通过专注的“做任务”得到极致的愉悦,作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不得不说,在这场战斗中,学习或者游戏,谁能更多的让孩子进入愉悦的“心流”状态,谁就是赢家。

既然如此,如何让孩子在学习中尽可能的进入心流状态,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尽而对学习上瘾甚至达到“过度学习”的状态呢?在《心流:一种美妙的心理状态》一书中,提到了五个关键点帮助人们进入心流状态:

活动难度与能力相匹配去除所有打扰,专注于手中的活动对这项活动有兴趣和控制感有明确的目标及时得到反馈而这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也是游戏公司最深谙其道的,就是“活动难度与能力相匹配”这一因素。

难度与能力相匹配,才会出现“心流”

在刚开始玩某个游戏的时候,首先会进入“新手村”,前几次任务往往令人感觉轻松畅快,并逐步取得掌控感。接着难度不断加大,但永远跟你的能力匹配并高一点点。这就是游戏让玩家进入“心流”的重要方式之一:难度与能力相匹配。

游戏的设计者们深谙此道,甚至将其抽象成数学模型。如今把这一模型借鉴到学习方向上,同样合适。

当难度低于能力水平时,人们会感到轻松:这是高年级孩子做10以内加减法的感觉;当难度高于能力水平时,人们会感到担忧和焦虑:这是为什么孩子们面对不擅长的科目,会回避、不爱做;而在遇到做不出数学题时,会直接着急、生气直至放弃;当难度与能力都在低水平时,人们会觉得无感和无聊:所以孩子们都不喜欢“练基本功”,比如学钢琴时的音阶练习,学写字时练习笔画。当难度与能力水平都达到较高水平时,人们最容易进入“心流”:孩子在做数学应用题、解方程时常常进入这样的感受;

可以看到,无论是难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孩子进入“心流”状态。但“练基本功”和“攻克难题”都是学习的必经之路,要如何把这些不匹配的状态导入“心流”呢?

让“练习写字”变成令人着迷的事儿

小儿子正在学写字,开始写数字的时候,他挺带劲,常常没完没了的写,不愿意停下来。但自从开始练习笔画和简单汉字之后,虽然孩子还远远没有达到能写好的地步,但已经开始感觉无聊。每天的几行字要磨叽半个小时,而且不停的找我讲条件。

可以看到,孩子开始写数字时,难度与能力匹配,进入了心流状态。但随着时间推移,孩子的能力有所提升,但是需要练习的内容仍然简单枯燥,这时孩子感到无聊。我曾试着让孩子改写难一点的汉字,结果因为难度过高,导致孩子信心大受打击,一样找不到原来“不愿停下”的状态。

这时候,一个大胆的尝试让孩子再次全神贯注起来:让孩子自己做汉字卡片。

当我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孩子已经兴奋起来。接着,我跟他一起找卡片纸,选择做卡片的字。然后孩子就不再需要我的参与,他自己画画,并在画的后面写下对应的汉字。写得不好的时候,他会来找我问怎么写,并反复练习,再写上去。

就这样,4岁的宝宝折腾了一个多小时,做了十几张汉字卡片还不肯停下,要继续把所有的卡片纸做完,这就是心流状态的魔力。

而我的做法事实上是把任务的难度提升一点点,让其与孩子的能力匹配。孩子的写字能力处于低水平,但画画能力已经有些火候,综合画画、写字的能力之后正好与活动的难度匹配。这让孩子顺利进入了“心流”状态。

之后,我们还一起做过英语卡片、绘本书、菜谱、写信等等,每一次都能让他乐此不疲,又得益匪浅。

进入“心流”之后,难题反而带来了成就感

大儿子在做奥数题目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前几道题孩子能够做出来,在面对最后两道难题时,孩子会花更多的时间思考,而不是直接放弃,所以成功解出来的几率也更高,得到的成就感也更强。

这是因为孩子在做数学题目时,前几个题目难度适宜的时候,孩子感到放松和掌控感,顺利进入了“心流状态”,全神贯注之下,他抛开了题目难度和做不出来的焦虑,进入忘我的解题的状态,当然更容易解出难题。

总结下来,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家长可以通过这些方式帮助孩子进入心流状态:

可以帮助孩子筛选题目,调整做题的顺序,把简单的题目和跟他能力匹配的题目放在前面,进入心流状态之后,将有更强的信心和专注力完成难题;在面对多个科目的时候,可以先做擅长的科目,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如果孩子本身的基础较弱,应该跟老师沟通设计适合孩子的作业,而不是简单追求难度和跟上进度。当孩子更多次的进入“心流”的学习状态,感受到学习的愉悦感,自然会慢慢赶上进度。

除了难度匹配以外,明确而有趣的目标、更多的正面反馈、排除“心流”的对抗点也都是让孩子在学习中更多的进入“心流”状态的关键因素,如果您有兴趣,可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