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长沙5月8日消息(记者刘一荻)走进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充满设计和现代感的作品迎面而来。生动有趣的3D打印塑像、自主设计的模型车等时刻提醒着到访的人们,这里是设计艺术专业学生的“天堂”。记者了解到,除智能手机、国产大飞机、家电等产品的设计外,“发挥高校优势,建功脱贫攻坚”已成为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的另一个发力点。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内展示着学生自主设计的模型车(央广网记者刘一荻摄)
少数民族的手工纺织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何人可向记者坦言,由于花样繁杂、设计陈旧等诸方面原因,使得一条耗时2个月时间织就的纯手工围巾,难以成为当地百姓发家致富的“摇钱树”。
据了解,为深入对接贫困地区内在需求、有效提升服务脱贫攻坚的工作实效,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在隆回县等多个地区建造了扶贫基地,有近名当地妇女从事纺织工作。“以前她们都到沿海地区打工,现在都回到了家乡,我们设计了一些产品,再由织娘们制作出成品销往世界各地。”何人可看到了扶贫工作给当地带来的巨大变化。记者注意到,每一件充满民族特色的织品中都夹着一张小卡片,上面写着织娘的名字。何人可介绍称,消费者可以通过卡片了解纹饰的内含,并追溯、认识织娘本人,充分尊重了织娘们的劳动和创造力。如今,每位织娘每月至少能有元的收入,“同时也解决了留守儿童和脱贫致富的问题。”何人可告诉记者。
记者注意到,每一件充满民族特色的织品中都夹着一张这样的小卡片。(央广网记者刘一荻摄)
传统纹样的电脑包、为刚满周岁的孩子们准备的“抓周套装”、造型别致新颖的瓷器……曾经耗费传统匠人几周、几个月才能完成的一件手工艺制品,现在通过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学生们的创新,在保证产品原汁原味的同时大大缩短制作周期,有效满足了国内乃至国际市场的供应。除此之外,学生们还在传统棉麻原料的基础上添加了新材料,传统的老手艺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创新的设计让传统老手艺焕发出了新光彩(央广网记者刘一荻摄)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通过精准扶贫的方式,针对每一位贫困户的情况和特点进行创新和帮扶,并利用学院的平台远销国内和国际。何人可告诉记者,通过学院帮扶的地区已经实现了脱贫,“现在大家都在想致富的事情了!下一步,我们将帮助当地老百姓建厂,把一些传统手工作品进行机械化批量生产。”
经过机械化批量生产的纺织产品(央广网记者刘一荻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