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卡片 >> 卡片介绍 >> 正文 >> 正文

桑桥甄选002起跑线恐慌症的心理学解释

来源:卡片 时间:2024/8/20

你好,这里是桑桥甄选

今天我要为您分享的是赵小明老师第三代儿童教育中的观点。

在人才竞争愈加激烈的当下,出色的教育经历虽不意味着最终的成功,但却是实实在在的敲门砖,因此“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开始流行,逐渐成为父母的普遍心态“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沉迷鸡娃,不能自拔”……如今,很多类似的育儿段子在网上流传甚广,乍看好笑,背后却是不少父母的压力和无奈。作为家长,我们也许浅浅的知道这种意识是存在一些问题的,可并知道这种意识的来源与潜在的心理风险。那么今天我们来听听赵老师是如何从心理学角度深度理解和看待这个问题的。

欢迎转发金句卡

其实我们要看到起跑线恐慌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现在有不少的父母在很小的时候对孩子的要求特别的高,比如说甚至有的要求叫做5岁孩子的英语词汇量要达到,汉字要达到。

据我所知,我当时上大学考四级的时候词汇量也才要求不过,如果我们对一个这么小的孩子有这样高的要求,会带来什么呢?其实这件事是有一个背景在里面的。

所以小明想从第一点开始给大家谈一谈:“社会背景焦虑”在教育领域的反应,构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起跑线恐慌症。这件事说起来那可话长了,小明简单点说,其实自从我们多年前,被西方人的海洋文明通过船坚利炮叩开我们的国门之后,我们被打败了。

从那天起我们就开始拼命的想要赶上西方,其实这是一种由落后所产生的一种焦虑。我们害怕落后于世界民族之林。大家可以看到解放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我们也提出了很多要”追英赶美“这样的一些口号。其实这些都反映出我们在落后于世界之后,有一种非常顽强拼搏的,想要赶上世界工业化快车的这么一种努力。

那么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又用了三四十年的时间,开始快速的想要去追赶上整个世界最新的科技,文明各个方面的进步,这一系列的根植在我们内心深处的一种什么东西都要赶先,什么东西都很着急,什么事情都想焦虑。应该说已经都持续了有年的历史了。

如果你现在看一下马云在早年创业时候的一段录像,他上面都在说,他说我们如果在比如说科技这块,我们现在想要超过美国不可能,但是我们现在如果搞电子商务,我们是可以超过他们的。你可以看到其实每一个中国人都想去快速的成长,快速的进步,去赶超世界的最先进的一些东西。

那么我记得余华在《兄弟》这部小说里面,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他说一个天壤之别的时代,西方人要年才能够经历完,而在中国40年你就可以全部经历到。当然他的原话怎么说的我记不太清楚了,我只是大概意思如此。

其实这些都反映出根植在我们内心深处的一种焦虑,这种焦虑,我们社会心理学家的视角来看就是:速度焦虑,那么这种速度焦虑反映到了我们教育领域就会变成起跑线的恐慌。我们不仅仅害怕落后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也害怕落后于我们身边的邻居,落后于我们的同学,落后于我们的城市里面其他的孩子,其他的同龄人等等。这一切的动机都构成了每一个中国人都在拼命的往前赶,这是一种焦虑所带的一种直接体现。

那么第二点是因为父母压力的转移。我们前面所说了,在整个一个大的速度焦虑的社会心理的背景下,其实每一个父母他们在单位工作中他们也有很大的焦虑,他们也想拼命的赶上其他的人,在生活物质条件上,在居住环境上,包括开什么样的车,穿什么样的衣服,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薪水多少,每一件事都会构成我们与他人比较的一个来源,也会构成我们与他们在比较中伴随而来的一种焦虑和压力的来源。

那么其中有一部分父母就把这种压力和焦虑转向了孩子,也就是说自己也许拼命奋斗都赶不上了,无法和别人竞争了。那么就渴望孩子不要落后于其他孩子,所以他们想通过孩子来获得竞争中的一种优势,来满足心里面的一种愿望。

那么第三个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很多父母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识是盲目的。你说他们缺乏吧,他似乎什么都在看。大家可以看到这些年凡是涉及到亲子教育,儿童心理这块的读物刊物文章层出不穷,每一个文章都从某一个角度告诉你的一些东西,而父母们往往听到了一个东西,就把它当成了真理,奉若神明,像圣经一样的去执行。他们缺乏一种正确的和全面的对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心理知识的深度理解。

所以这些父母们有些是因为被某一种亲子教育的知识催眠了,他们误以为孩子像一个机器人一样,像一个U盘一样,你不断的往里存东西,它就可以不停的去装。

而事实上是怎么样?孩子的大脑,他有一些自己先天的成长和成熟的时间阶段,你在超过它时间阶段的时期,对大脑的某一个部分的功能进行过度的训练,的确可以让这个孩子在短期内似乎优于其他的孩子。

比如说我们让一个孩子背诵古文,背诵诗词,背诵某一个经典,而其他的孩子没有背,你的孩子拼命的背,他很快就能显现出比别人好像懂更多的古文,认识更多的古代的汉字,甚至出口成章,但是这是通过一种强化训练得出来的东西。这种强化训练有时候反而会固化或者僵化孩子在大脑功能某个区域里面的一种特点,造成他后天后劲不足。而其他的孩子等到他们成年,或者随着时间的进行,他慢慢也会接触到这些知识。

所以最终的结果你会发现到了成年后期的时候,不管你早期培育再多,其实大家长大之后的知识的储备都差不多,但是可能会由于你过早的对孩子进行某方面的训练,反而让孩子在某个地方显得过于僵化,过于刻板。

所以说你过早的去训练孩子某方面技能,其实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因为随着自然的学习,到了初中高中成年以后,该有的知识我们都会具备的。你早年过多的培养其实并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一个知识真正要对一个人产生作用,必须得是这个知识能够对他产生一个有用性的时候,他能够用这个知识去产生某种实践的时候,这个知识才能真正的被他领悟和领会。

打个比方,我相信很多人在小学初中甚至高中都学过一些,比如说历史地理这方面的知识,没错吧?我有一次问一个学员,他学历史专业毕业的,我问他很多历史,我发现他不知道,我说你学历史怎么会不知道呢?其实道理非常简单,他学历史的就是把它背下来了,但它没有用到这些历史的时候,对他就没有用。

还有不少人学地理专业的,你不信你再问问他,很多一些地理常识他已经忘记了,为什么呢?他学的没有用,他就不会真正记住它,这些知识不会成为真正的他的大脑里面储藏的一种能力和智慧的源泉。

而这些东西其实只有等到它一天,比如说有的人也许从小地理和历史学得很少,但他到处旅游,走过很多地方没去的地方,他就关心这个地方曾经发生过什么,了解这个地方的地理,了解这个地方发生过的历史,你就会发现这些对他有用的知识才会真正的成为他的知识。

而那些早期背过的知识并不会成为一个人的知识,那么更不用说像英语这样的东西了,你背诵了词汇,但你没有太多机会在实践中去使用这些词汇,这思维很快就用进废退就会遗忘了。

所以说你这么早的给孩子要求英语词汇达到,汉字词汇达到,其实意义并不太大。

所以我希望我们的父母们在关心儿童教育的同时,一定要学会学到正确的儿童心理学的知识,要学会全面的去了解儿童心理学的知识,而不要道听旁说。看到某一个小的知识点,然后就把它作为训练你孩子一个指导手册,那样其实是毁了你的孩子,害了你的孩子。

所以其实那些总在焦虑会输在起跑线上的父母们反而构成了你的孩子,从一开始可能就输在了起跑线上,原因就是他的大脑,某些地方可能被你过度的训练之后,反而不再会有以后的创造力和光芒了。

===============================

以上就是今天我为你分享的内容,欢迎你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精彩观点。我们也在文中为您准备了今天内容的金句卡片,欢迎保存和转发桑桥甄选,明天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