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谷歌或百度搜索「卷轴与卡片」,第一页的结果里除了我在年写的一篇文章外,都是在介绍各种游戏里作为道具的卡片和卷轴的使用方法。
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卡片式设计与卷轴式设计,前者的例子是PowerPoint、Keynote、或是你iPhone上的一屏屏app,后者的例子是Word和几乎所有网页。卡片和卷轴是呈现信息的两种不同方式。卡片的上下左右有固定边界,因此卡片里的信息也都有固定的位置和属性;卷轴只在左右两边有固定边界,纵向则可持续滚动,卷轴中的信息没有固定位置,属性(例如字号)也可以改变。卡片也叫「固定版式」(FixedLayout),卷轴也叫「流式排版」(FluidLayout)。
和宅人圈的很多「圣战」一样,关于卡片和卷轴之优劣的讨论并不会有结果。工程师大多支持卷轴。年代就提出了「超文本」概念的泰德·内尔森(TedNelson)痛斥试图在屏幕上模仿纸张的信息设计师──他当然是卷轴派的;年代末在苹果公司创始了Mac计划的杰夫·拉斯金(JefRaskin)也自称是坚定的卷轴派。与此同时,设计师都知道,在卷轴的世界里,只要读者的手指轻轻一划,他精心排布的图片、标题、正文和引文就会走位。但设计和潮流与趋势息息相关,如今我们每天要在手机、平板和电脑等几种不同尺寸的屏幕间切换,于是卷轴成了大部分产品设计师的选择。
说「选择」或许并不准确。很多时候,设计师选用卡片或卷轴式设计更多是出于惯性思维:电子书以纸书为原型,纸书采用卡片式设计,故大部分电子书软件是卡片。而如果你设计的是一个用来读网页的软件──例如Instapaper──由于网页是卷轴,你也会很自然地沿用卷轴式设计。
对设计的理解决定了你对这两种信息设计模式的态度。设计是控制,但也可以是一种应变。移动互联网时代出现的「ResponsiveDesign」──自动根据屏幕尺寸调整版式,以便在各种设备上都能呈现出最佳效果──就是典型的应变式思维。从这个角度说,上下左右带有固定边界的卡片具有先天劣势。边界固定意味着面积固定,从而意味着各种元素的位置和大小也要固定,它们无法应激而变。
可以争论的是:为什么要变?为什么要赋予用户改变设计作品的权力?信息无障碍是最合乎情理的解释:你不可能指望视力不佳的用户拿着放大镜去看手机屏幕。另一个少有人讨论的问题是:卷轴是应变的唯一出路吗?卡片式排版能否很好地自动适应不同尺寸的屏幕?Flipboard一直在试图攻克这一难题。
知识与信息的民主化乃大势所趋,纯粹主张设计师的创作自由,无视应用场景(例如,为了精细的排版强迫读者在4寸手机屏幕上阅读为10寸平板设计的PDF),的确是一种将人造物置于人之上的本末倒置行为。但应变并不等于放弃控制,正如读者可以更改字号,但只能在你──一个具备文字设计专业知识的决策者──所指定的几种字号之间切换。持续调节权力让渡的界限,是一种需要长时间练习的微妙匠艺,而让所有人不仅能够接触到信息,更能以舒服、体面的方式去吸收信息,难道不正是设计师的使命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