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肖晓
“现实版的航天工作人员的爱情”
“是高中可以光明正大看的电视节目了”
……
中秋节,合家欢,娱乐独角兽却注意到了一组关键词:《朗读者3》,回归,破防。
有人在大巴车上“带着口罩眼泪鼻涕一大把”;也有人“后悔敷着面膜看节目了,泪水混合面膜精华”……画面太美不敢想象,好笑,又真实得令人动容。
《朗读者3》当然不只是“好哭”。背后是一份情感和精神的高度共鸣。
就在看《朗读者3》之前,一位老师刚刚收到了转学生的求助,“即使去了远方,当她遇到困难时,还是会想起曾经教过她的老师”。这份感动在看到徐冬林说“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做好一件事足矣”时,彻底爆发。
微博上,有人翻出了书架上收藏已久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再次重温;有人看到杨元喜院士回忆家人时,台下的妻子王志红眼含泪花,甚至有网友将两人的爱情称为“现实版的《你是我的荣耀》”……
阔别三年,《朗读者3》告诉我们:她值得被等待。而她最大的魅力,就是让无坚不摧的战士褪去铠甲,用最柔软的自己与大众对话。
杨元喜,北斗导航系统副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但他也是那个柔软的为人亲者、可爱的为人夫者。“我就非常努力争取成为她希望的那种人”,朴实的语言里是他对妻子爱的回应。——真·神仙爱情系列。
原来用瘦弱身躯扛起华坪女高的张桂梅校长,也曾是丈夫疼爱、父母娇宠的小女儿。得知丈夫胃癌晚期时两个人的抱头痛哭、丈夫的一夜白头和骤然离世,让她时隔多年谈起仍然记得那种绝望:“那个日子过不出来”。
时隔三年,我们为什么仍然需要《朗读者》?这究竟是怎样一档神奇的节目?答案随着第三季的首播正在揭开。
当战士褪去铠甲:“我”彻底破防了
1、杨元喜:“凡尔赛学霸”和“家的坐标”
你还记得曾经的自己是怎么学英语的吗?
杨元喜的话大概唤醒了无数人的“学生记忆”:排队吃饭的时候拿着卡片,正面是英语单词反面是汉语,睡觉的时候也是听着英语睡觉,周末的时候找外国人聊天,练嘴巴练听力……
英语果然诚不欺我。“凡尔赛学霸”如杨元喜,也都在年考研究生时吃了英语的“教训”。毕竟在此之前他的学习感受是这样的:
“只喜欢读书没有别的爱好”。
“题都太简单了,不是一般的简单,而是太简单了”。
不过这套跨越40年仍然通用的学习方法论背后,恰恰让我们看到了科研工作者最真实的一面:遇见问题攻克难题,“很简单,就是学”。
学霸故事的背后,是一个六七十年代家庭最典型的素描。
杨院士的父亲是一个残疾军人,没办法劳动,而自己也是后来才知道他是战斗英雄,身上还有一颗子弹没有取出来;即使兄弟姐妹7个读书都非常好,但贫寒的家境下,他们都选择放弃自己的学业,成全杨元喜去读书……
节目里,这位刚毅的军人多次哽咽了:“不说这个,不说这个了”。
但也是这样一个家庭,戳中了无数网友的内心,“家风传承”的弹幕刷屏而过。
杨元喜从来没有顶过父母亲一句嘴,也不会顶嘴姐姐,尊重是这个家庭最大的“基因”。在儿子的教育上,他同样沿袭了父亲的理念:甚至连儿子在大学面试的时候,同样也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做什么的。
“这跟我的父亲对我们这样的传承是一样的”。这也是他从家庭汲取的能量,家风传承以一种最触动人心的方式被大众所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