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好,我是简七编辑部的木言声~
分享一件有意思的事,前段时间后台收到了好几条类似留言:
作为一个理财小编,我从没想到「开写作课」的呼声会这么高。
回想起来,我也听过不少写作课,看过各种花里胡哨的方法论。
但最后真对我有帮助、能坚持做下来的,反而是最简单的办法。
灵感来自2本看似不相关的书——
一本是《卡片笔记写作法》,一本是《别闹了,费曼先生》。
一个教会了我输入,一个教会我输出。
今天打算结合书里的内容,分享一些我们的写作故事^^~
如果你也曾有这样的经历——
输入很快,但下次碰上还是不会;
记下的笔记不去回顾,过两天就忘;
打开空白文档,从零开始写很痛苦......
那么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对你有帮助~
01
输入:2个卡片盒子
先来回顾一下:学生时代,你是如何记笔记的?
「老师边讲边记」,或许是大部分人的答案。
但这只是第一层操作,也就是「认知」本身,机械记录和简单批注。
如果你观察过班上学霸,会发现他们的不同——
课上听得认真,但几乎不会动笔跟着抄;总是到晚自习或者第二天,再回忆要点写下来。
这是第二层操作,又叫「元认知」,是对自己当前的认知进行再次觉察和重构。
我也曾跟着有样学样:
为了准备万有引力章节测试,我用便利贴把能想到要点都默写下来,进行公式推导和演练;
漏掉的知识点,让我焦虑得在走廊上踱步,直到想通,才回去睡了个安心觉。
考试意外地顺畅,出成绩全班第二,效果惊人。
后来了解到,这背后是有科学原理的。
人的记忆机制有两种:存储+提取。
认知科学家比约克夫妇,在30年前通过实验发现,并不是「记得越快,学习效果越好」。
如果你在存储时多费点力气,知识会记得更牢固,在调用提取时也会更方便。
再举个卡片书方法原型的例子——
尼克拉斯·卢曼,是20世纪德国重要的社会学家,30年间,出版了58本著作和数百篇文章,研究的还是社会学中被誉为课题之母的「社会理论」。
当别人问他为高质高产做出了什么牺牲,他却简洁地回答:「成本为零。」
和固有印象中,学者都要经历艰苦卓绝的集中研究不同,卢曼的功夫更在平时。
他有2种卡片盒——
不可少的一步是加入「索引」,给每张纸写上编号。
之后就可以清楚知道这条笔记逻辑上的前一条、后一条是什么。
当某个主题的内容积累得足够丰富,他就会做一张「主题概览索引卡」,写论文的时候,就已经有一个清晰的框架和素材整理在面前了。
有时他会抽取两个看似无关的笔记进行组合,有不少新思路就是这么发现的。
这就和我们平时养成了存钱、记账的习惯,缺钱时从储蓄罐里拿的道理一样。
02
输出:难的事情简单写
说完了输入,我们来聊聊输出。
还记得面试前做功课,读到简七写的「我想把纷繁复杂的金融世界,读成一本小说,情节简单,结局明了」,一下子就戳中了我。
让我想到了一直以来的偶像,物理学家费曼。
他最让我佩服的是,他不仅能解决高深的物理难题,获得诺奖,还能给任何人讲明白。
费曼学东西巨快无比,他总喜欢给事物按照自己的理解「重命名」,并且一定要找到「应用的方法」。
以他为榜样,我也一直想把晦涩的理财投资术语,给讲有趣。
编辑部的小伙伴们,也常彼此打趣「要说人话」——
比如「简七果园」系列,从果园的运营和家庭账本来体现「财政运作」、用果园内部的生产和消费讲解「内循环」;
聊沪深的科普文章里,会用考试排名的逻辑,来解释编制规则,用打游戏来比喻我们买基金的成长过程;
又比如用面粉厂和饺子馆,来比喻通胀的传导过程......
试着「重新命名」、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把一个要解释的概念,用自己的话讲述;
在哪里卡住了,就再回头查看原始资料,直到成文。
当然过程中也时常碰壁,比如有时为了换种方式解释,却把事情不必要地复杂化了。
但是很快也会重新拾起文心,做复盘,进行「再认知」。
其实不仅仅是写作,费曼的方法对于任何一个需要「表达」的场景,都很适用。
03
理财小编写作大揭秘
卡片方法,和小编的日常操作不谋而合;而费曼的方法,重在平日的刻意练习。
现在作为卡片的软件很多,比如flomo、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