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卡片 >> 卡片资源 >> 正文 >> 正文

卡片笔记写作法读书笔记

来源:卡片 时间:2023/5/7
中西医诊疗白癜风区别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259912.html

卢曼卡片笔记法的精华

内容:1/10

卡片盒笔记依赖一种非线性的方式,即缓慢而稳定的改进,促进思维产生持续、微妙的变化,并且事物间相生相依。

卡片盒笔记法——关联的、分散的、自下而上的方法不仅比一些教育者们所推崇的线性的、自上而下的方法更为自然,而且衍生出了诸多写作及笔记记录工具。

这也正是卡片盒笔记的精华所在:以新的和意想不到的方式,将不同的想法汇集在一起,从而产生新的想法。

——《卡片笔记写作法》[美]申克阿伦斯

(感悟)卡片笔记法的精华是非线性的、相对松散无序的方式促使自己主动思考、联想,启发富有创意的新想法。

卢曼卡片笔记的整体实操可以大致总结为:随时携带纸笔(或电子笔记),记录闪念笔记、文献笔记、永久笔记等三种笔记类型,每一两天进行检视回顾,就好像打扑克牌一样不断洗牌、审视,通过(我理解的)纵贯、横贯、单链、乱序等视角,将卡片与卡片之间、卡片与自己的研究之间,建立起联系,前两种笔记转化为永久笔记,把思想的发展过程落实到纸上,也由此建立起一个不断增长的外部思想库,而我们所需要的写作主题、问题和论点就会自然而然地从这个外部思想库中涌现出来。

结合我自己的实际而言,比如我即将进行碳中和方面的工作,首先我会阅读很多资料,将一些我觉得以后可能会引用的文献记录下出处,打算引用的内容用自己的话重述一下,务必简练;日常随时记录下自己的相关闪念;每一两天翻看这些记录,与自己当下所做的工作联系起来,与自己过往的工作或者学习经历联系起来,看能否产生新启发,以期获得独属于我的洞见。

这也是卢曼不主张用主题进行卡片分类的原因,因为那样就变成机械线性、有序的传统组织方式了,不利于产生独特有创意的想法。

卢曼这种使用方式,还能使得一些被用过的卡片,通过重新洗牌重新链接,可能又产生了新的意义,能够进行二次使用。另外卢曼卡片笔记精华中的自下而上意味着我们的写作主题或者研究主题,是在底层材料的碰撞中自然产生的,会具有更强的真问题属性,而非那种相对造作的自上而下的主题先行式写作。主题先行式写作,很容易造成结论引导,使我们只看得见支持性的论据,导致确认偏差。

(总结)避免机械组织框定材料。分散、乱序的自由洗牌,会碰撞出更新颖独特的想法。由笔记材料的反复多角度思考出发,这种自下而上的思考方向来得更自然,更容易捕捉到真问题,也更具开放性,能涵容多角度素材。

纳博科夫卡片法与卢曼卡片法

内容:2/10

传统的卡片写作法,像纳博科夫,是只使用一个盒子,用一个盒子来保存自己写作的内容。而卢曼多了一个盒子,对自己卡片写作的内容进行索引和整理。如果说纳博科夫的卡片写作法特别合适创意写作,比如写小说、诗歌、散文等等;那么卢曼卡片盒写作法则尤其合适学术写作与信息密度大的写作,比如论文、学术专著与长篇科普等。

——《卡片笔记写作法》[美]申克阿伦斯

(感悟)我特意去查了纳博科夫卡片写作法,他是想到什么就用小卡片记录下来,需要的时候把小卡片全部扔出来,任意地拼接出新的灵感。

写一张卡片相较于写一本书更容易实现,也降低了坚持的难度,是一种随时记录生活所思所感的方式。他写小说并非一章接一章地从头写到尾,而是完成整部作品的构思后,在卡片上写下各个段落,再像小孩子玩拼图游戏一样,将这些卡片按照自己的思路拼合成一部完整的小说。

这个我记得王小波谈写作的时候也说过,他会从任意段落开始写,甚至还自己写过编程把已经写好的小说段落打散,随意编排组合,看能否产生新的创作方法。杜拉斯据说也会采用这种写作方法。

类似的还有《天使爱美丽》的导演让—皮埃尔·热内,在创作这部电影时,要四处搜集故事,所以就弄了一个空鱼缸,一想到关于这个小女孩的故事,就在卡片上写一行字,然后扔到鱼缸里,等鱼缸填满了,就开始拍这部电影了。

另外当代作家姚雪垠也是借助卡片法创作历史小说《李自成》。据说姚雪垠积攒了几万张卡片,都是有关明末清初历史的文献摘录。常常一件史实摘引好几种文献,有互相抵牾的,有互相补充的,都收集在同一栏目下。姚雪垠这个卡片法更接近卢曼的文献笔记。

纳博科夫卡片笔记法,阳志平研究得比较多,我打算把他的研究和相关app找来看看,通过两种卡片法的共性和区别,也可以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卢曼卡片笔记法。另外本书译者学习骇客采用anki闪卡及提问回答的方式,来检视回顾卡片笔记,也非常值得学习。

(总结)这两种卡片写作法,纳博科夫的操作难度更低,思考强度更低,适合新手及艺术型写作。两者的区别在于卢曼更强调卡片与卡片之间、卡片与自己的研究之间建立起联系,形成外脑平台,具有更大的延展性和可持续性。我觉得我可以从纳博科夫卡片法入手,用纸质卡片,结合卢曼卡片法,将闪念卡片不断复习和思考。

四类索引

内容:3/10

卢曼经常使用的索引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是主题索引。当某个主题的内容积累得足够丰富,卢曼就会做一张主题索引卡,对这个主题进行概览。主题索引卡上会汇集所有相关笔记的编码或链接,每条笔记会用一两个词或一个短句简要说明核心内容。这类索引,相当于给了你一个进入某一主题的入口。

第二类与主题索引类似,只不过不是对某一主题的概览,而是针对盒子里相近位置的卡片所涉及的所有不同主题进行概览。

第三类是在当前卡片上做索引,标明这条笔记逻辑上的前一条是什么、后一条是什么(这些卡片在盒子里的位置可能并不挨着)。

第四类,也是最常用的索引形式,就是简单的笔记-笔记连接。两条笔记可能完全没有关系,把它们关联在一起,往往会产生出乎意料的新思路。

——《卡片笔记写作法》[美]申克阿伦斯

(感悟)我把第一种索引理解为纵贯或者纵览,在单一主题内部浏览;第二种索引理解为横贯,俯瞰不同主题;第三种索引理解为单链,呈现单张卡片的上下环;第四种索引理解为乱序,将任意两条笔记放在一起看能否产生什么联结,它就有点像纳博科夫卡片法想到什么就用小卡片记录下来,需要的时候把小卡片全部扔出来,任意地拼接出新的灵感。

这就像游览野生动物园,第一种索引的纵贯法就相当于只在熊猫馆游览,一个个小房间看过去,每个房间都是熊猫,或大或小,或坐或卧,然后你可能会觉得这只熊猫跟那只熊猫都很憨,另外一只熊猫比较娇,心里暗暗给熊猫A与熊猫B组CP;第二种索引则相当于俯瞰整个动物园,熊猫馆、狮子馆、老虎馆、蛇馆、鲸鱼馆都可以进行比较,你可能觉得这只雄狮子和那只母老虎可以组个CP;第三类索引则相当于单看熊猫欢欢,比较一下欢欢出生时、童年期、成年期的不同;第四类索引则相当于跳出动物园,视野无限扩大,甚至跨次元联想,你可以把动物园或动物园里的欢欢,与你去年到过的游乐园、前年到过的西餐厅联系起来,也可以和某幅画、某首歌联系起来,产生熊猫欢欢在西餐厅爱上一首歌,穿越到外星球,那首歌陪伴着它偶尔回忆起自己曾经是谁等等的想法,然后你可以把它作为永久笔记记录下来,也许某天再和其他永久笔记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写作主题。当然这是偏艺术型写作,学术论文等实用型写作,原理相通。

另外,我记录这些感悟,就是在进行重述,确实使得我的理解更加扎实了。放到我自己的工作中,操作起来就应该是每次检视回顾卡片时,有意识地挨个使用这四种视角,以碳中和的视角进行纵览,然后和我收集的生态文明、新能源等主题进行横贯,查看单张卡片的上下环,然后打乱洗牌,任意组合,思考其联系。

(总结)四种索引其实就是引导我们用四种视角去打量我们的卡片,尽量充分地使用它们。

不动笔墨不读书

内容:4/10

你所需要做的就是手里随时都拿一支笔(或者手头有电子笔记)。在做最关键的工作的同时记笔记,如果做得好,二者能够相辅相成。写,无疑是我们思考、阅读、学习、理解和产生想法的最佳催化剂。如果手中随时拿着笔,你在思考、阅读、理解和产生想法的同时,笔记也就写好了,所以无论如何,如果你想好好地思考、阅读、理解和产生想法,你手里必须有一支笔。如果你想长期学习某样东西,就必须把它写下来。如果你想真正理解某件事情,你就必须把它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思考既要在自己的脑子里进行,也要在纸上进行。

——《卡片笔记写作法》[美]申克阿伦斯

(感悟)小时候家长和老师都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这话听得烂熟,但真正透彻理解它并切实执行它的人不多。看到书里这段非常戳中我,因为它把不动笔墨不读书背后的原理讲得很深入,帮助我们知到位,才能行合一。

《这样读书就够了》指出:阅读本身,不能创造价值,理解和记忆知识都不能创造价值,改变行为,才有可能创造价值。改变行为,只发生在把读来或者听来的知识结合自身经验进行反思之后。

在我看来,这句话既呼应了读书行为的改变,比如不动笔墨不读书,也为如何动笔墨指明了方向,即应该将阅读与自身经验相结合,记录反思所得,而不是简单地摘抄或批注。

具体而言,拿着笔墨阅读时,我们到底记什么?不妨围绕着这几个维度展开:

首先用自己的语言重述读到的内容;其次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第三思考如何将此内容应用到我的工作生活学习中去,如何嵌入到我的行动中。

有点类似于见感思行卡片法,即在卡片上记录见:如实描述观点、内容、现象;感:记录情绪或思想上的变化,之前之后各有什么不同,记录下来;思:找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给自己的启发;行:具体行动,我们学到这个知识之后,可以怎么做。

打算尝试一下这个模板,但也不能被它框住,要先让自己进行自由思考,再进行模板式二度思考。但是写到这里,我又突然想到也不能极端化,太偏执地追求不动笔墨不读书,我还是会为自己保留一些轻松阅读时刻、酣畅阅读时刻,尤其是文学艺术类书籍。有时候,你看似读完一本书没有留下什么痕迹,没有获得实质性收获,你可能连它的情节都忘了,但它还是会悄无声息地、细细微微地浸润你、熏陶你、影响你。

(总结)我打算认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了,同时保留一些不动笔墨也读书的轻松酣畅阅读时刻。

重复阅读没有意义吗?

内容:5/10

就像重复阅读对学习没有帮助一样,它同样对理解知识点也没有帮助。

单纯的重复阅读没有任何意义,无论是对理解还是对学习都是如此。甚至,我们能不能将其称为学习都还值得商榷。

——《卡片笔记写作法》[美]申克阿伦斯

(感悟)书中多次强调重复阅读无效、无意义,但我自己亲身实践的感受是:重复阅读还是很有用的。它能帮助我逐渐熟悉内容并建立起整体框架,同时每一次重复阅读都会发现某个或某些以前不理解的点突然顿悟了。

所以我对作者对于重复阅读的强烈批判有点困惑,又去查了下网络上对于重复阅读的批判,主要集中在这几个点:

重复阅读只会让我们产生一种学习上的错觉,即我记住了,其实你很可能没有真正记住,因为流利并不代表记忆。但是虽然没有流利地记忆住,我们每多读一遍还是会对整个教材或其他的阅读材料越来越熟悉,以前没注意到的结构这次注意到了,句子之间的关系更加理解了。重复阅读也许不能给予我们流利的记忆,但可以在精力损耗相对小的情况下给予我们理解呀。我自己考研的时候,专业课就基本没有专门背诵过,就是多读几遍,真正理解之后,那些大论述题自己组织语言表述就好了呀。难道流利的原文背诵记忆倒比我这样重复阅读深入理解自我表述要来得强吗?

还有人说重复阅读会产生熟悉性效应,当我们多次看相同的内容,我们便会将之视为熟悉的,而人天生是喜欢熟悉的事物而不是陌生的事物,所以当我们多次阅读之后,心理上会倾向于喜欢这些内容从而认为记住了它。但熟悉或者喜欢并不代表你记住了它。其实说的还是记忆问题,而我同样觉得熟悉带来的理解比记忆强。

还有人说在重复阅读过程中,我们会经常做标记,比如画线,这些操作其实非常自动化,很少深入思考材料本身,标记本身没有多大意义。我承认确实有这个问题,但不能因此就完全否定重复阅读本身啊,它其实跟深入思考承担着不同的功能。重复阅读负责在精力较少损耗的情况下提升熟悉度进而提升理解度,深入思考负责在精力较大损耗的情况下提取更深层次的内核,抵达材料更深的内部。这就像喝水吃饭各负其责一样,不能因为白开水含的营养物质不如米饭鱼肉来得丰富,就废弃喝水呀。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喝水无需咀嚼就只喝水不吃饭。

(总结)我还是会将重复阅读与卡片笔记相结合。

带着写作这个明确目的去做每一件事

内容:6/10

带着写作这个明确目的去做每一件事,你就能把事情做得从容不迫。……即使你决定永远不会去写文稿,做事时把写作当作最重要的事情也会提高你在阅读、思考和其他方面的技能。

——《卡片笔记写作法》[美]申克阿伦斯

(感悟)这段话就跟不动笔墨不读书一样,写作的重要性早就知道,但《卡片笔记写作法》一书将它之所以重要的原理讲得更深入透彻,也将它的重要性强调得更引入注目。

而且将写作的范畴扩大,并不是说作家学者才需要写作,才要重视写作,其实应该将写作渗透进所有人的工作、生活中去,将它作为一个工具,改善我们的思考从而改善我们的工作生活。

写作可以说是一个底层能力,跨平台通用,尤其是互联网时代,写作是极好的展示自己、勾联他人的方式。写作能力的提升是建立在你有强烈且明确的写作意识基础上,只有你时刻想写,才有可能写好。

落实到我自己的实际上,就是不要以为写小说散文才是写作,而是做什么都以我最后会出一本书或写一篇文这样的思想来进行。

比如我的碳中和方面工作、办公室方面工作,都以我会出一本碳中和方面的书、会出一篇如何做好办公室方面的文章来进行。日常看资料时做笔记,遇到实际问题时做记录,包括问题形成、当下应对、复盘改善等等都记录下来,即可形成独一份且深深扎根于现实土壤的著述。最终即便不出书,也对自己的成长和工作进展大有裨益,对自己形成系统性思维大有裨益。

其实不光是工作学习,生活方面也可以抱着我会出一本书的心态来进行,相信一定会帮助自己过得更清醒明白。甚至平时观影追剧看综艺都可以如此进行。

(总结)带着写作这个明确目的去工作去生活,接下来我的办公室工作、我的学习、生活都带着强烈的写作意识来进行。

建立工作流程

内容:7/10

它最重要的价值是在毫不起眼的日常工作流程和做笔记的细节上。……掌握卢曼卡片笔记写作法的精髓,在学习、研究和成为专家的路上,保持热情,一路前行。把诸如拖延、坚持、压力、焦虑、知识管理、时间管理等热词从脑海里划掉。

——《卡片笔记写作法》[美]申克阿伦斯

(感悟)《卡片笔记写作法》不仅仅是向我们介绍卡片笔记的具体实操,占更大篇幅的是在介绍卢曼的工作流程和一些反直觉的思考模式,而只有将卡片笔记放置到有序有效的工作流程及正确积极的思考模式里去,建立起一个健康的、运转顺畅的生态系统,才能拥有真正的改变和改善。相应地也就进入了正向循环,不需要那么痛苦地鞭自己勉力前行。所谓的人很难改变环境,环境分分钟改变人。科学高效的工作流程和思考模式,就是一个良性环境。

对卢曼本人而言,他的工作流程包括发现问题,积累素材,思考并解决问题,最后输出有价值的内容。这是建立在他发现并解决社会学问题这一工作目标上的。为此他采用了卡片盒作为工具辅助,形成更加微观的工作流程:阅读文献,写闪念卡片、文献卡片,转写永久笔记,编码索引,确定写作主题,抽取卡片,不断审视联系或补充卡片。

这一套工作流程中最重要的是给卡片找到合适的位置。卢曼会不断重复阅读之前的卡片,就为了给新卡片找一个合适的位置。找到合适的位置之后,还会去思考这张新的卡片与其他卡片之间的关联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很困难的思考过程,其实是很需要脑力的,之所以卢曼之后很少有人利用卢曼卡片法获得与他相类的成就,有部分原因恐怕在此。但也正因为难,因为思考门槛高、强度大,所以能在头脑中建立起知识点之间的链接。

落实到我自己的实际中,我的办公室工作流程可以是:记录待办事项,多渠道提醒(工作手账、台历、闹钟等),归纳一些重复性周期性事项整理出一套模板直接套用,记录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输出有价值的内容。另外,以前工作中用过的失误集也可以继续用起来,就类似学生时代的错题集,把工作中犯的错作个专项记录,时常回顾,时常自省。

(总结)走最小阻力之路。

检视、回顾、思考

内容:8/10

闪念笔记只有在你能在一两天内回顾它们,并将它们变成以后可以使用的适当的笔记时才有价值。

——《卡片笔记写作法》[美]申克阿伦斯

这其实就是在强调我们需要对自己记录的卡片进行高频次的回顾,不断review,让大脑多次与卡片重逢。所谓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都在表明复习回顾的重要性。

艾宾浩斯记忆曲线也用科学实验证明了不断回顾对于记忆的重要性,我们必须通过一顾再顾来刺激大脑,巩固记忆。我以前看过一本脑科学方面的书,也指出学习就是一次次的反复训练的过程,复习是学习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并且认为学习与复习的比例至少要达到1:4左右比较稳妥。

卢曼自己就是没事就翻看卡片盒,这种高频次的回顾,一来常看常新,经常在翻阅时产生一些新的联想,马上把它记下来就成了一张新的卡片笔记。二来在我们一次次回顾,且间隔时间不会太长的情况下,大脑会对卡片内容越来越熟悉,从而轻松记住它们,且在熟悉的过程中加深对它们的理解。——欸,写到这里我突然发现,这不就是重复阅读嘛?!作者强烈批判重复阅读,而在操作中其实又仰赖于重复阅读,是否有点自相矛盾?

总之如果仅仅是记笔记,然后扔在一边,不勤于检视、回顾、思考,那么我记的只是死笔记,只会带来虚假的获得感,跟把学习视频关进收藏夹里吃灰没什么不同。不管我们采用纳博科夫卡片笔记法,还是卢曼卡片笔记法,最最重要的不是记笔记的当下,而是记笔记的以后,你怎么对待它、处理它。

(总结)从纸质卡片笔记开始,也设置一个卡片盒,每天晚上固定时段翻看并思考它有什么用、可以如何使用。

主动寻求反馈

内容:9/10

寻求反馈,而不是回避反馈,是任何想要学习的人的第一美德,或者用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CarolDweck)更朴实的说法,就是成长。德韦克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观点:长期成功的最可靠预测因素是拥有成长型思维。积极寻求并接受反馈,是长期成功(和幸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无论这些反馈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反之,对个人成长最大的阻碍是抱有固定型思维。那些因为觉得反馈可能会损害他们所珍视的积极的自我形象而害怕和回避反馈的人,尽管可能在短期内感觉良好,但很快还是会落后(Dweck,;)。

——《卡片笔记写作法》[美]申克阿伦斯

我本人就是那些觉得反馈可能会损害他们所珍视的积极的自我形象而害怕和回避反馈的人,看到书中这段话有被戳到,也深深认同其中的道理,点醒我反馈的重要性和自己在害怕什么。

有时候恐惧仅仅因为你看到它的存在和背后的原因,就会消散一大部分。我会鼓励自己去多多地主动寻求反馈,并通过反馈-修正-成长,获得满足。

话虽这么说,但要获得反馈,或者说获得批评,尤其是主动获得批评,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社会上,更多的人还是会尽量避免给予他人负面反馈,这就需要采取一些方法。

我自己在工作中要主动获取反馈,我觉得首先应该盯紧我的领导,多向他征求批评指正。比如一个项目做完、一次会议或者活动组织完,立刻主动询问领导:您觉得还有哪里不足?您觉得我还有些什么地方需要改进?当然,这个立刻问,也必须考虑时机,考虑场合、领导的心情精力时间等等,更好的做法是自己先反思一下存在的问题、总结一下想寻求反馈的地方,这样可以节省领导时间,帮助主管快速回顾当时的情况,给出建议。或者定期,比如每月做个工作小结交给领导,他有空时再看,通过批注的方式反馈给你,这样领导的余量更大,更好接受。

此外还可以不断向同事寻求反馈,经常利用吃工作餐等相对轻松的时刻,与同事探讨自己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以及向其他合作单位寻求反馈等等。

同时帮自己刷厚脸皮,建立起被讨厌的勇气,增强承受痛苦的能力,抱着学习成长的金刚钻石心去主动寻求反馈。

其实不光是工作中啦,我觉得生活中与家人、朋友相处,也不妨多主动寻求反馈,帮助自己把亲情、友情经营得更好。学习的话,我觉得制作anki提问-回答卡片,自己制作些小测试,甚至读书后发发朋友圈谈点感想等等都是主动获取反馈的方式。

(总结)做卡片笔记本身就是我们为阅读活动设置的获取反馈的途径。

用智取代替硬刚

处理这种限制时,最聪明的方法是欺骗。与其强迫自己去做一些不喜欢做的事情,不如想办法让我们感觉自己喜欢去做那些能够推动项目前进的事情。在不需要运用太多意志力的情况下完成需要完成的工作,这需要一种技巧,或者说是一种诡计。

——《卡片笔记写作法》[美]申克阿伦斯

我们在遇到自我冲突、自我损耗时,很容易硬刚,用意志力强迫自己顶上,做不到则沮丧,谴责自己意志力薄弱,是个loser,其实没必要那么强蛮,可以智取,用一些好似哄小孩的方式,诱导自己投入,比如心理暗示、建立愉悦联结、只看光明面等等方式。如果横竖要做,赶着自己做不如哄着自己做,而且大脑其实很好骗,骗着骗着它就当真了。

结合我自己的实际来说,比如跑步这件事,我原本是很喜欢跑步的,十几二十公里跑得轻松愉快,很享受跑步时思绪放空、信马由缰的感觉,也在马拉松赛上跑出过好成绩。但去年疫情后各种条件限制加上自己懒几乎没怎么跑,今年马拉松赛可能会重新启动,于是又开始备战,结果发现每次跑个三公里就气喘吁吁难以为继,现在跑步已经成了一件颇为痛苦的事情,需要强大的意志力压服。

看到这段话后我考虑采用一些欺骗手段,比如把我特别喜欢的网络小说放在专门的跑步听收藏夹中,只在跑步时听,平常不准听,这样给跑步建立一个愉悦链接,增加它的期待值,降低做这个事情的启动难度。

此外,我马上要转岗做办公室工作,一想到办公室的事务琐碎繁杂经常加班就无比头痛、心情沉重。那现在我就觉得可以引导自己专注于这项工作的正面价值,比如对于磨炼心性的作用,同时多给自己积极心理暗示,表示我很喜欢这项新工作,让自己感觉到那份喜悦,对此充满期待,工作过程中每完成一个小任务就夸奖鼓励自己等等,帮助自己把阻力降低,让自己能够更轻松地投入。

包括有时候在家学习、工作时,迟迟难以坐下来,但我很喜欢喝咖啡,喜欢咖啡热腾腾的香味,那我就给自己好好泡杯咖啡作为启动仪式,确实很能帮助我躁动的心安静下来,能够收心敛神,平心静气地进入状态。

(总结)别把自己当仇人,多把自己当小孩。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