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船在海上航行了几百年,这归功于不间断的维修和替换部件。只要一块木板腐烂了,它就会被替换掉,以此类推,直到所有的功能部件都不是最开始的那些了。几百年后的如果这艘船上的木头被逐渐替换,直到所有的木头都不是原来的木头,那这艘船还是原来的那艘船吗?
对于这个名为“忒休斯之船”的思想实验,百年来大家有不同的答案。但是于个人而言,如果可以像更换木板一样不断进化自己的思考方式,那这艘人生之船必定也可以一帆风顺。只是,该如何做到呢?
最近两周阅读的申克·阿伦斯的《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对上述问题给出了一种答案:运用卡片笔记对自己的阅读思考进行更新迭代。
卡片笔记写作法是20世纪德国重要的社会学家尼克拉斯·卢曼使用的一种方法。这位社会学家在学术史上青史留名,不仅因为他将认知科学理论率先应用到法律中,去解释法律和社会的交互关系,出版了经典的《法社会学》,还因为他令人惊叹的学术高产——在他长达30多年的研究中,出版了58本著作和数百篇文章。能取得如此杰出的成就,他的卡片笔记写作法贡献很大。
卢曼教授将笔记分为三类:闪念笔记、文献笔记和永久笔记。
闪念笔记(fleetingnotes)是我们大脑中一闪而过的念头,如果觉得它是有价值的,那么就可以把它收入到闪念笔记中。
文献笔记(literaturenotes)是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不想忘记的内容。不同于原封不动的抄写,文献笔记是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述书中的内容,是对于作者观点的自己理解。文献笔记和参考书目的细节一起保存在文献管理系统中。
永久笔记(permanentnotes)来源于闪念笔记和文献笔记。每隔一段时间(每天一次或者每周一次)现在打开保存前两步的卡片盒,思考它们与自己的兴趣点、想要探究的内容之间有何关联,形成永久笔记。可以根据主题,把需要的笔记链接到这里,形成该主题下的永久笔记。同时,没有用到的闪念笔记可以删除掉。
在我看来,这三类笔记之间的关系,有点像方块与魔方之间的关系。一个个毫无规律章法的方块,和以颜色聚集在一起的魔方一面,以及因为内部结构及颜色拼在一起的魔方整体,最后剩下的,就是对后续思考还有用的文献笔记魔方,以及一个个思考结晶的整体魔方。
了解了这三种笔记的类型,最重要的环节是了解每一步该如何做,以及它背后的思考逻辑。如果要真正把这种方法用到自己身上,让自己不在面临“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场面,主要要做到以下三点:不断链接、不断文字化、不断遗忘。
01不断链接
《卡片笔记写作法》中花费很大篇幅描述了我们传统的思考方式:因为要写一篇文章,所以开始看相关文献,然后进行总结……这样会造成我们每次进行大的输出之前,都似乎是从零开始。把之前脑中的东西都清空,重新构建一个体系。
无数毕业论文ddl之前的眼泪证明,这种思考方式是低效的。那如何进行修正呢?卢曼教授提供的思路是:充分记录你的闪念笔记,并且定期对闪念笔记和文献笔记进行链接和更新。
拿我自己举例子。我一直很喜欢读书,也没有想过读书有什么用,甚至在年纪小时,有点瞧不上“因为有用”去看书。哈哈哈果然很单纯是不是。现在觉得,看的书不管是什么种类,它所给到的触动和思考是可以记录下来的,比如看小说时候对于“死亡”的思考,和看健康科普类图书时的笔记,是可以串起来的。也正是“串起来”这个步骤,让读的书打散了,变成想法,存在自己的大脑里。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力是我们适应环境的能力,为了适应环境我们所做的动作的结构叫图式,它可以通过重复来产生迁移。图式有两种变化方式:同化和顺应。所谓同化,是有新东西来了,将它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之中,扩大和加强自己的“图式库”;所谓顺应,就是改变自己的动作,来适应外界的变化,形成新的图式,或者旧图式2.0版。
《卡片笔记写作法》中所说的“主动提取旧知识,使其和新知识联系起来”,和皮亚杰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当我遇到新知识的时候,千方百计地和已有的知识库产生联系,不让它孤零零地存在。
想要充分地链接,除了在新知识吸收时热情地打开旧知识的大门,更前一步是要对吸收的内容有自己的思考。文献笔记中的文字,是自己对于某个观点思考后自己的表述,而不是原文原封不动的摘抄。在这里分享一个我自己用来觉得非常有收获的“4F反思法”,它从事实或者感受出发,让你联系自己的所需所想,思考现在学的这个在你未来的工作生活中有什么用。比如我自己在听培训课程时,在记笔记时开始梳理框架,简要记录老师的讲解,重点记录“如何在我身上发生”,比如跟我的专业、兴趣和生活中的琐事有什么关系,工作之后加上了在课程设计中如何使用。
02不断文字化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一个念头闪过,自己拍案叫绝“这可真是个好点子”,三天后再想重新思考一下,发现点子已经忘记了。又或者你听了某一段话,觉得特别棒,你原文记录了下来,很久之后再来看,挠头:我当时为什么觉得这个好来着?
当你将脑中的思考文字化之后,会发现自己写的可能是思考的进阶和清晰版,这就是文字的妙处。
一方面,写可以帮助自己确认是否真的是自己想要记下来的内容。比如开头引用文字的选取,在我自己的摘抄小本本上,是有很多备选语句的,但是在决定具体阐述的时候,那些生动的例子、作者的个人生活经验,就不太会被选择进来,因为这并不是我想具体展开讲的内容。同理在课堂笔记上、讲座汇报的笔记上,可能有一些生动的例子当时非常有感触,但是会后自己进行梳理的时候,最能展开的还是主题论点。
另一方面,写可以帮助自己确认是否真的理解了。比如在进行沟通过程的认知方式PPT制作时,我就发现,当时我听课时候以为的步骤,以为的理解方式,其实是有bug的。通过把它写下来,我对自己的想法进行了一个纠偏。
推荐几个好用的随手记的软件:
win10的stickynotes,系统自带,随开随用,颜色区分,但是不好备份;
多平台都可同步的flomo,号称只做思考记录的工具,还可以支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