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移风易俗
让长治在现代化治理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长治市屯留区移风易俗一线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思考
近日,中共长治市委、长治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推进农村移风易俗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后,屯留区委、区政府坚持宣教并重、堵疏结合、标本兼治、全党动员、全民参与,开展了一场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整治婚丧嫁娶陈规陋习为切入点,深入人心、声势浩大的移风易俗大行动,推动全区婚事新办风尚渐显、丧事简办蔚然成风、余事不办得到落实。作为一名基层一线宣传思想工作者,在坚定不移、不折不扣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移风易俗精神的具体行动中,在区委直接领导下深入研究指导村规民约、红白理事的生动实践中,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与广大干部群众面对面、心贴心、零距离的座谈交流中,引发了一些粗浅的实践思考。
一、胸怀全局,放眼未来,从提高现代化治理水平的高度打牢移风易俗的思想基础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广大农村作为当前我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基础最弱的治理前沿阵地、基础区域,在完善现代化治理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没有农村的现代化治理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治理。农村的现代化治理靠法治、靠德治,也要靠自治。长治市委、市政府把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作为提高农村现代化治理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抓手,主动作为、率先发力,可以说是找准了农村现代化治理的突破口,切中了农村德治、法治、自治三治融合的结合点,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化繁就简、举重若轻的领导艺术,革故鼎新、摧枯拉朽的政治胆魄,问题导向、一杆到底的工作方法,纲举目张、以点带面的务实举措,必将推动长治在现代化治理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一)坚持化繁就简,举重若轻,从民生福祉最关切的地方入手。民之所需,政之所向。村风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众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它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是维系人民群众共同文化特质的情感纽带。但由于历史局限、认识水平、民族习俗、宗教影响,有些村风民俗已不符合时代要求,属于陈规陋习,必须予以革故鼎新,尤其是天价彩礼、大操大办、薄养厚葬、炫富攀比、铺张浪费、随礼泛滥等歪风陋习(以下简称“六种歪风陋习”),让老百姓负担沉重、苦不堪言,但又屡禁难止。究其深层原因:一是地域文化原因。上党地区自古推崇“义利并举”“重情重义”“人情往来”,把大操大办当做风俗习惯来传承,把讲究排场当做处事良方来沿袭,导致“六种歪风陋习”愈演愈烈;二是经济发展原因。改革开放以来,长治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老百姓物质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客观上也有了大操大办“红白事宜”的经济基础;三是社会心理原因。县区尤其是乡村地方小、圈子小,谁家红白事宜办得风光,就到处传播,互相比照,容易产生从众心理、攀比心理;四是管理规范原因。整治大操大办是个“老大难”,“老”在很多旧俗历时长久、在农村根深蒂固,“大”在关乎千家万户、涉及面很广,“难”在转变观念难、放下面子难。长期以来,针对农村群众办理“红白事宜”,政府更多从精神文明层面予以提倡引导,乡村更多以村规民约来规范约束,但单从一个乡、一个村去局部规范很难真正发挥作用,因此,村规民约基本都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没有落实到行动中,没有起到规范约束作用,可以说“六种歪风陋习”是当前制约农村发展、影响百姓生活最严重的问题之一,让老百姓深恶痛绝,但无可奈何,让政府挠心烦心,但屡禁难止。这次长治市委、市政府顺应民意、呼应民声,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座谈讨论,坚持化繁就简、突出矛盾主要方面,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坚持举重若轻,抓住问题关键节点,把具体问题清单化,为人之不敢为,一举出台《意见》,针对办事名目繁多问题,明确办事类别;针对办事标准太高问题,限定办事规格;针对办事保障问题,强化组织领导,一条条务实举措,直指“六种歪风陋习”要害,直击“六种歪风陋习”痛点,直面民生福祉关切,一场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在上党大地全面展开。
(二)坚持问题导向,一杆到底,从脱贫攻坚最顽固的症结发力。问题是时代声音的反响,到年,全国要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摆脱贫困不易,巩固成果更难。如何如期实现全面脱贫后的稳定致富,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道艰巨的课题。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认真审视导致农民贫困原因,就要从农民收入情况和消费水平上分析。在农民大额消费中,无疑“红白事宜”是最重要的一部分。近年来,“万紫千红、一动不动”,动辄十几万元、几十万元的天价彩礼屡见不鲜,对于普通家庭来说,造成很大的负担。有的家庭为此借钱欠债,给物质和精神方面带来了双重压力;有的家庭因为各种随礼,占用了家庭支出的很大一部分,可以说严重影响了百姓日常生活质量。巩固脱贫成果,就要坚定不移把广大群众从过重的人情消费、人情负担中解放出来,破解因婚致贫、因丧致贫、支出型贫困问题,大力建设文明乡风,促进乡村振兴。在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中,长治市推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让老百姓早已深恶痛绝的随礼泛滥得到杜绝;推行随礼封顶制,从天价彩礼到亲朋随礼,都给出具体标准,制止攀比浪费、利益输送等不良风气,让移风易俗的“软要求”转化为“硬约束”,从制度上、根本上为巩固农村脱贫成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坚持革故鼎新,抽丝剥茧,从乡风文明最基础的工作推进。乡村是否振兴,要看乡风好不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让农民“住上好房子、开上好车子”,还要让农民“过上好日子、活得有面子”,满足其精神需求。如今,广大农村陆续走上小康之路,农民“住上好房子”的愿望基本实现,但在遏制农村陈规陋习、树文明乡风方面,依然前路漫漫。主要表现在:一是重厚葬轻厚养。孝道自古以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但在农村,或多或少存在履行赡养义务不尽心尽力、不用心用力问题,“生前不孝、死后瞎闹”现象还有一定的市场。二是重金钱轻亲情。“来而不往非礼也”,正常人情往来被道德绑架,随份子、拼彩礼等现象在农村仍然存在,“人情宴”变成“人情债”,令一些农村家庭陷入入不敷出的境地。三是重奢侈轻节俭。如今,一些人腰包鼓了,在婚丧嫁娶中喜欢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相互攀比,名目繁多的大操大办,既造成巨大浪费,又让群众支出大量人情消费、背上沉重的人情负担。四是重面子轻里子。老百姓为了满足虚荣心理、攀比心理、从众心理,不考虑经济实力讲排场、比阔气,存在“一婚十年穷”“举债撑场面”“打肿脸皮充胖子”等婚嫁现象。五是重礼金轻礼仪。农村操办事宜,多考虑礼金,有的是想通过操办收取更多礼金、有的想回收已经付出礼金等,核心是金不是礼,导致一方面天价彩礼“娶不起”、豪华丧葬“死不起”、名目繁多的人情礼金“还不起”,另一方面孝道式微、农村老人“老无所养”等问题还大量存在。这些农村社会不良风气的蔓延,成为广大农民群众巨大的家庭负担,实际上它也扭曲了社会的价值观。广大干部群众热切盼望出台相关的措施,来抵制歪风、弘扬正气。这次长治市委、市政府出台《意见》,实行婚事新办,反对天价彩礼;实行简约婚俗,反对大操大办;实行丧事简办,反对薄养厚葬;实行文明殡葬,反对豪华墓葬;实行文明祭祀,反对陈规陋习;实行礼轻情重,反对随礼泛滥;实行余事不办,反对请客操办;实行便民服务,反对铺张浪费。如此一以贯之、锲而不舍,成风化俗、久久为功,必将对推进乡风文明,促进乡村振兴,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四)坚持纲举目张,以点带面,从政治生态最隐形的死角开战。民俗之厚薄,关乎天下治乱。村风民俗与国家治乱兴衰关系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相对于“远在天边”的老虎,群众对“近在眼前”嗡嗡乱飞的“蝇贪”感受更为真切。“微腐败”也可能成为大祸害,它损害的是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啃食的是群众获得感,挥霍的是基层群众对党的信任。农村乡风民俗表面上看是农村礼尚往来,实质是基层近在眼前的隐形腐败。农村大操大办更多的是:一是借机敛财。有些党员干部利用职权或职务上的影响,巧立名目,操办各类红白事宜,借机收敛钱财,借机利益输送;二是借机固圈。有些人利用操办各类红白事宜,形成了以老乡、同学、朋友、战友、同事、亲戚为主的各种“小圈子”,交织着权利、地位、关系、面子,隐藏着潜规则、厚黑学、关系网、利益链,破坏着党纪、国法、政风、民风;三是借机造势。有些人利用操办各类红白事宜,张扬地位、财富、权势、人脉、关系,在群众中形成隐形的威慑、极坏的榜样和恶劣的影响,极大地破坏了乡村的政治文化生态。长治市委、市政府出台《意见》,把移风易俗作为事关民生福祉的大事摆上重要位置。抓住关键少数,要求全市党员、干部、国家公职人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要自觉在移风易俗中守规矩、作表率,同时做好亲属和身边群众的教育引导工作;抓住关键环节,加强对村规民约的备案审查,指导建立红白事宜报备制度,确保乡村移风易俗有法可依;抓住主要部门,要求组织、宣传、纪检、乡镇、民政、司法、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齐抓共管,同心发力。长治市纲举目张,以点带面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必将从根本上清除基层腐败滋生的土壤,从长远上建立净化政治生态的机制,从风俗上营造风清气正的氛围。
二、精准施策,靶向发力,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打牢移风易俗的工作基础
移山易,易风难。移风易俗重点是改变传统观念、风俗习惯、办事模式;关键是把广大群众的人情消费、人情负担减轻下来;目标是推动广大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走上现代化治理道路。因此,在落实市委、市政府《意见》时,要准确理解、科学把握,明确坚持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弘扬什么,才能真正做到尊重传统文化,留住美好乡愁,保证移风易俗的正确方向。
(一)坚持革除陋习和传承文化相结合。俗话说,不破不立。对移风易俗来讲,也要坚持在破除中保护,在保护中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传承下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在这些宏大的文化体系中,有些是一种封建的、落后的文化,比如乡村“六种歪风陋习”,必须坚定不移彻底革除;有些是优秀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大力弘扬。一是要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大力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七夕、中秋、重阳”等中国重要传统活动,以此来教育群众、引导群众、凝聚群众;二是要弘扬时代忠孝文化,传承家训家规,倡导忠孝感恩、引导积德行善,强化德治功效,不断引导广大农村群众“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让中华孝道成为我们新时代公民的特有品质;三是要挖掘优秀乡土文化,让屯留的说唱文化、街头文化、饮食文化、茶叶文化、非遗文化、村史文化、移民文化融入时代元素,让群众真正享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润,增强革除歪风陋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坚持文明节俭和留住乡愁相结合。乡韵是割不断的情感纽带,乡音是抹不去的美好记忆。在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中,要在坚决摒弃“六种歪风陋习”的基础上,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来,让浓浓的乡愁更加丰润饱满。一是传承文化礼仪留住乡愁。中华自古是礼仪之邦,在婚丧嫁娶中也有很多礼仪,如婚礼仪式的拜堂、洞房、回门,丧礼上的小殓、守灵、大殓、灵棚、服忌、治丧等,只要去粗去伪,去繁就简,改造传承,就能赋予健康、积极、向上、文明的内涵,传承忠孝礼仪、互帮互助、爱家爱国、知恩图报的时代文明新风。二是弘扬新风丰富乡愁。在婚丧嫁娶事宜中,要善于将时代元素、文明礼仪、时尚模式融入传统程序,迎亲中提倡使用大巴车、自行车等绿色迎亲方式或每年组织1-2次集体婚礼或汉唐婚礼,营造喜庆热烈、文明祥和的氛围,留下美好记忆,记住浓浓乡愁。在治丧中提倡出殡日由红白理事会主持举办追思会,由村干部介绍逝者生平,在逝者周年及清明、中元、寒衣等祭祀日,提倡献花、植树、卡片寄语、家庭追思会等祭祀方式,让亲人朋友用时代的方式寄托自己的哀思,抒发自己的怀念、倾诉自己的感情,留住美好的记忆。三是凝聚亲情呵护乡愁。推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事是简约了、钱是节省了,可能感情会变淡,回乡会变少、家乡会生疏。如何解决这种担心,就需要我们各级政府,主动作为,创新思路,充分运用各种平台和资源,有组织适时适地开展各类游子回乡活动、乡情团聚活动、亲人追思活动,把外出打工的乡民用亲情牢牢凝聚起来,把疏远的乡情用乡愁牢牢贴近起来,把沉寂的乡村用文化繁荣起来。
(三)坚持完善设施和健全制度相结合。设施配套和制度建设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在推动移风易俗过程中要坚持立足亲民、倡导便民、满足惠民,建立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和服务机制,为群众自觉开展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搭建平台、提供便利,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一是完善基础配套设施。要鼓励有条件的村,依托文化礼堂建立农村家宴中心,使其成为农村群众简办婚丧嫁娶宴席的集中服务平台。一个村或几个村联合利用荒山荒坡荒沟,创造条件建设公祭堂、公益性墓地,为农村群众去世后提供合适的埋葬祭奠平台。有条件的县区要建设殡仪馆,实行“普惠型”殡葬惠民政策,对遗体的接运、存放、火化和骨灰寄存等基本殡葬服务费用由政府承担。对采取花葬、树葬等生态节地埋葬的要给予奖励。要推进“互联网+祭拜”新模式,在生态化改造过的墓碑上设置一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