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写了一篇“旅游摄影套头很香”的文章反响不错,很多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相机太重、手机足够的观点还是比较多,极端一些认为消费级相机都该完蛋的也有。
感觉不少人看问题还是极端,本质上手机也是获取影像的一种方式,和单反、微单(无反)并非对立的存在。虽然生产厂商换了一批,宣传上难免会强调对立或者替代,但对于消费者来说可不能进了厂家的套。根据自己需求,合理选择搭配器材,构建适合自己的摄影系统才是正途。
下面就系统地讲一下如何打造旅行摄影系统。放心,通俗易懂,一点不难。
首先有一些设定要明确:
为何要限定在旅行摄影?
因为这里是旅行实验室,摄影太宽泛了,如果不专注于某一细分领域,实在是说不清楚。
内容适用于什么样的人?
首先当然是有旅行和摄影双重需求的人,其次更加适合新人或者希望提升的人。
你说的这些一定适合我么?
对于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文中所说应该适用于大多数人。至于具体推荐,当作举例说明就好。
最后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下面所说的几机几镜是指带出门投入一次旅行的器材,而不是你拥有的器材。
年8月18日拍摄自深圳梧桐山拍摄上图时刚拿到相机,配套的内存卡只有8M,因此这是原大的图片。
一、我是谁?为谁拍摄?要拍什么?
这算是旅行摄影的灵魂三问吧,这不是故弄玄虚,而是构建摄影系统的根基。
“我是谁”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自己解答,搞清楚自己的定位是做一切事的基本。
“为谁拍摄”,则决定了旅行摄影是为自己负责,还是要为他人负责;决定摄影的目的是拍爽——注重过程体验,还是拍到——完成必须完成的任务。
简而言之,就是摄影花销谁负担,摄影配置就要满足谁的需求。即使你是自己先行垫资,如果想拿回投资,也要充分理解和满足买单者的需求。例如旅行自媒体,虽然可能所有花销都是自掏腰包,收入也根本无法覆盖成本,但依然不能自己想拍什么就拍什么,而要体察读者需求,并尽力满足。
年摄于龚滩,康泰时单反+标头本文写的是旅行摄影,旅行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一篇文章很难涵盖所有。因此,还需要再做一个标准化的工作。
本文主要面对三类旅行人群:
A、独自旅行的摄影爱好者。
B、拍摄同伴的拍摄者。
C、旅行自媒体。
每一种方案都会先标注对这三类需求的推荐星级,三星为中性,一二星为两级不推荐,四五星为两级推荐。
二、只用手机:折凳投鸟,暴殄天物
这张照片是手机拍摄的么?A:☆☆☆;B:☆;C:☆
对于手机摄影,太多的人存在错误认识,而且极端对立。
一方认为手机就是摄影的未来,必将统治整个市场。另一方则认为手机受限于先天缺陷,从所拍照片素质到自身操作性都和相机有着无法弥补的差距。加上手机厂商有意误导,争吵让双方更加对立。其实大家基本是在各说各话,因为不限定需求谈论器材就等于一场没有规则的比赛。
手机极大地拓展了摄影的空间,让大量以前不可能和摄影沾边的人,现在都可以随时拍摄出让自己满意的照片。这是手机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是所有摄影器材共同的荣耀。
如果从绝对数量上看,手机统治摄影领域不是在未来,而是已经实现。不论从拍摄的照片,还是使用的人数上,手机都是最占优势的摄影器材。
手机用来摄影的优缺点然而,如果从拍摄过程和拍摄结果这两方面考量,手机表现出的是过程不可控,结果质量差的明显特点。但在手机生态环境内部,也就是手机拍摄到手机观看这个闭环之上,缺陷被很好地隐藏了。于是在这个自我构建的小世界里,手机厂商以及手机至上鼓吹者们已经在为所谓的一统江湖而欢庆了。
而在现实的世界之中,手机是无法取代相机的。手机本质上是一个以电话为根本,集合了电脑、相机的部分常用功能的手持消费设备。要是和摄影专业设备相机PK拍照还能胜出,所有的物理学常识怕都要被颠覆了。
手机更像是人类社会发展当中的一个过渡产品,个人认为它的生命周期很可能比独立的电脑还要短。十年前的相机很多还在继续使用,而十年前的手机还有任何实用价值么?如此疯狂的升级换代,证明了手机这种产品形态的不稳定和脆弱,哪天把自己换代没了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如果用兵器比喻摄影器材,则手机很像折凳,是街头巷战日常火拼的大杀器,但是如果想用折凳打鸟,那不论对于凳还是鸟都只能是一种侮辱。
推荐等级对于摄影爱好者是中性,对于拍摄身边人和旅行自媒体都极力不推荐。
摄影爱好者因为全凭自己喜好摄影,用什么器材完全是自由的。特别是如果以前已经玩过众多摄影器材,如今返璞归真只用手机拍摄,也是一个很好的生活方式。
手机夜景能力强大,这是手机拍的么?拍摄同伴如果在平时用手机也无可厚非,但在旅行当中再用,则有些不负责任。毕竟旅行中很多美好错过就不会再来,一部手机在千变万化的环境中还是很难捕捉到具有价值的瞬间的。
对于旅行自媒体来说就更加不推荐只用手机拍摄了,甚至对于有追求的旅行自媒体来说,都应该避免用手机直播。
最后强调一点,手机确实可以拍出很好的照片,但手机不可能自动拍出很好的照片。需要拍摄者具有强大摄影能力,并装配使用足够的配套器材,还需要深度的后期处理,才会得到很好的照片。
已经这么费劲了,饶了那部电话好不好?买个卡片机,专门用来拍照好不好?
三、一机一镜:千里单骑,考验的是马更是人
一机一镜是入门摄影以及历尽沧桑返璞归真后的最佳选择,专业的事情用专业的设备来干,也是对摄影这一行为的尊重。
1、运动相机:A:☆☆☆☆;B:☆☆☆;C:☆☆☆☆
代表产品为GoPro8和大疆的osmoaction,也是一个正在飞速发展的产品品类。
这算是最小的相机,相当于手机去掉了电话和电脑功能,并且增加了防水和防抖能力,当然最强大的还是视频能力。
加一个兔笼既可以保护运动相机对于独自出行的旅行者来说,这一产品几乎不会增加额外负担,但能获得强大视频和可用的照片拍摄能力,还有够用的外部配件。不过因为成像素质还是差了,未能进入强烈推荐。
运动相机还很适合作为入门的视频设备,因此对于旅行自媒体使用给予推荐,但并不推荐用作拍摄同伴的唯一设备。
2、卡片机(口袋相机):A:☆☆☆☆☆;B:☆☆☆☆;C:☆☆
卡片机或者说口袋相机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摄影器材类别,也是普及摄影的中坚力量。但如今和其它普及型摄影器材一样,市场已经被手机鲸吞殆尽,卡片机只能在若干高端机型上延续生命了。
其中代表为理光GR系列、佳能G系列、索尼黑卡系列等,这些机器普遍价格较高。但如果对于相机体积非常在意,而又不肯对画质和功能妥协,它们是唯一的选择。
对于独自旅行来说这是一个很惬意的配置,因此给予强烈推荐。为同伴拍摄的话,卡片机存在感弱了一些,因此维持推荐。而因为性价比较低,对于旅行自媒体这类需要核算成本与收益的需求就不推荐了。
旅行自媒体如果特别在意体积可以选择运动相机,否则在微单里面可以找到功能更多、性能更强、价格更低的替代产品。
微单通过转接,获得海量镜头支持3、微单(无反):A:☆☆☆☆;B:☆☆☆☆☆;C:☆☆☆☆☆
微单刚刚成为摄影器材的主流产品,未来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与手机不同,微单对于之前的海量摄影器材有较好的传承性。例如不论是索尼还是佳能抑或尼康,它们的微单都可以通过转接使用市面上存在的大量二手镜头,对于其他配件也有很好的兼容性。
而微单能够成为主流产品,也和它发展已经相对成熟有关,不论是功能还是素质都至少不输于单反,而体积和结构的先进性上又完全碾压单反。
对于独自旅行在一机一镜的限定下,由于体积和重量相对较大,微单推荐等级稍弱于专业卡片机。基于同样的理由,用来拍摄同伴却会更有存在感,因此是强烈推荐。
旅行自媒体也是强烈推荐,因为有更好的扩展性和更高的性价比。
对于单反来说镜头分量也不轻4、单反:A:☆☆☆;B:☆☆;C:☆
单反市场领袖佳能已经将开发重心转向自己的R系统,也就是全幅微单系统。R的意思是“重塑强大光学系统”,佳能期望R系统能够延续使用30年。从这也可以看到,单反日薄西山已经是大势所趋无可逆转了。
而且一机一镜本来就是出于轻量化的考虑才如此配置,在此情况下再采用重量和体积都偏大的单反有些自相矛盾,由此三种需求依次给予中性、不推荐和强烈不推荐。
摄影器材对于旅行自媒体来说是生产工具,完全没有必要采用大体积和高价格的单反给自己找麻烦,因此强烈不推荐选择单反。
总之一机一镜是一种过渡状态,或入坑进入一机多镜,或者退坑回归手机随缘拍。一直坚持一机一镜拍摄的恐怕只有大神了。
四、一机两镜以及更多镜:多一种选择,多一重境界
A:☆☆☆☆☆;B:☆☆☆☆☆;C:☆☆☆☆☆
不仅仅是旅行摄影,在所有摄影领域,大多数尝试者都止步于一机一镜的配置,如果你正在筹划购买第二枚镜头,那么恭喜你——正式进坑了。
不论是单反或者微单,厂商总在宣传第二枚镜头,因为购入套机可能是小白的一时冲动,随时可能终结探索的脚步。但再次掏钱购买第二枚镜头,则更可能是一个伟大的开始。
原因也很简单,镜头才是微单或者单反的魅力所在,差异性巨大的镜头才是它们脱离一台孤独的摄影器材,成为喧闹、繁盛的摄影系统的根本。
上图为在定点用不同镜头拍摄相同场景,再从拍摄的照片中截取相同的画面,统一缩小50%后放在一起对比的结果。
除了幅面大小的巨大差异,请注意前景灯罩对拼图遮挡的变化,那是不同焦段带来的不同透视导致的。与人眼所见接近的是50mm和35mm焦段的镜头,这就是用长焦或者超广角镜头拍摄的照片,很容易让人有新奇感的秘密。
超广角镜头由于会导致被摄物体夸张变形,近年来非常流行,但旅行实验室不建议第二枚镜头选择超广角。就如同手机把人拍得脖子以下全是腿,过度夸张变形如同烈酒或兴奋剂,很容易让人误入歧途。
因此从实用以及更好更踏实地掌握摄影技术角度考虑,第二枚镜头推荐35mm广角定焦头或者85mm、mm人像镜头,一枚2.8光圈的定光圈变焦头也可以。
当然前提条件是第一枚镜头是标准变焦了,镜头涉及的东西太复杂,具体原因篇幅所限就不展开讲了。
总之,对于任何旅行摄影者,都强烈推荐购入第二枚镜头。
五、两机两镜以及更多镜:不经历沧海,如何平淡如水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当拥有一套相机的时候,已经是两机两镜了,因为有手机。
两部相机最大的作用是有备份,对于旅行这种错过不知何时再重逢的需求来讲,有备份还是很重要的,这也是一个严肃、正经的旅行摄影者的最佳选择。
如果你真的要用手机做第二部相机,那么也请严肃对待,选择一个真正能拍照的手机,并且学习相关的知识,让它真正能够发挥作用。
1、卡片机+运动相机:A:☆☆☆☆;B:☆☆;C:☆☆
这是一个玩耍系数很高的配置,也是一个轻量化到极端的配置,但是除非是全幅卡片机与运动相机的配置,否则功能上有太多的重叠,又毫无拓展性,是性价比很低的配置。
卡片机特别是现存的专业产品是一种很“独”的设备,协同作战往往是难以成立的。因此,只推荐给独自出行的爱好者使用,而对拍摄同伴和旅游自媒体都是不推荐。
年摄于郎木寺,康泰时T3+专业负片曾经卡片机和单反是绝配,因为它们都是全幅。
2、微单+运动相机:A:☆☆☆☆☆;B:☆☆☆☆☆;C:☆☆☆☆☆☆
你没看错,微单加运动相机的配置给予全面强烈推荐,以及对旅行自媒体加倍强烈推荐。
因为这套配置既有强大功能,又有足够的拓展性和灵活性,还足够轻巧便携。
在定点拍摄时,运动相机可以拍摄延时或者自拍;移动拍摄时,运动相机可以佩戴在身上,作为一个主观视角随时记录。这样可以极大地丰富拍摄的素材,进而提升自己生产内容的丰富性和可看性。
3、双微单:A:☆☆☆☆;B:☆☆☆☆;C:☆☆☆
双微单最大的作用是不更换镜头,需要哪个镜头拿起来就拍,毕竟很多精彩转瞬即逝,而且在户外更换镜头也是一件充满了风险的事情。
但是,从携带性和可操作性上来说,双机双镜还能接受,双机三镜甚至四镜已经不是你玩相机,而是相机玩你了。考虑到一个人应该随心所欲,带着个人则可以让对方拿一部当道具,因此独自旅行和拍摄同伴都维持推荐。
旅行自媒体应该更专注于内容而非器材,还是根据自身状况自己选择吧。
传统胶片相机早已失去了使用价值六、总结:这是最好的时代
现在真的是人类有史以来,对于记录影像这件事情来说,最好的时代。
手机、运动相机、卡片机、微单、单反、中画幅全部可以做到数字化记录和输出,让摄影的成本空前低廉,而功能空前地强大。
以PS为代表的图像处理软件则完全替代了冲印底片的暗房,让摄影的后期也变得空前便捷,功能方面则比前期拍摄进步的幅度更加巨大。
手机摄影功能虽然已经足够强大,但毕竟不是专业的摄影设备,作为旅行摄影系统的补充很好,但难当大任。
运动相机是个好东西,可以拍到很多常规器材无法拍摄的角度或瞬间,比如一直随身佩戴,以4K方式拍摄视频,就可以用视频也可以选取静帧作为照片,从而得到很多素材。
卡片机被手机替代得比较彻底,如今已经在向高端专业化方向发展,性价比较低。预感随着微单小型化,特别是微单镜头的小型化,它的市场会更加萎缩,如果要购入还请慎重。
旅行摄影的关键在于旅行,如果守着一堆器材闷在家里,和这两头坐拥美景的猪没有区别。
微单替代单反成为主流,未来还会不断有开创性的新产品推出。希望能在电池续航、体积进一步缩小上有更大突破,以更加适应旅行摄影的需求。
微单加运动相机,再以手机辅助,是不错的旅行摄影系统配置。微单镜头和滤镜、三脚架、闪光灯等器材的配置,则因为拍摄方向的不同,差异性很大,就不再展开讲述了。
这篇文章的字数已经大大超出了合理的范围,因此本该讲得更细致一些的镜头选择,也另文再议吧。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到你。
总之,旅行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能够记录下来是让美好延续的好方法,但摄影只是旅行的一部分,相机是工具,好好利用它,而不是反被它利用才是正途。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792.html